藝術與工業結合 東鋼駐廠藝術家讓廢鐵重生
(中央社記者簡莉庭台北25日電)藝術,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很多人覺得藝術是陽春白雪、高不可攀,不干小老百姓的事。東和鋼鐵卻打開工廠大門,讓藝術家與工廠技術員攜手,激盪出嶄新的創作火花。
這幾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在藝文界與企業界之間穿針引線,讓藝術融入學童生活、提供年輕藝術家資源與管道、推動台灣藝術團隊與國際交流、延續傳統藝術也結合新科技的應用,甚至讓藝術家進駐贊助企業的工廠創作,發展出多元的藝企合作模式。
整座工廠都是他們的工作室
說到「藝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一定少不了東和鋼鐵。這是國藝會第一個「實物贊助」的專案,東鋼提供工廠、廢鐵、技術員等資源,國藝會徵選藝術家駐廠創作,讓鋼鐵廢料重獲新生,而且是截然不同的生命面貌。
「藝術一定要靠技術。」東鋼駐廠創作專案首位入駐的藝術家張子隆表示,雙方合作才能達到好的結果。但是,兩個領域的跨界合作並不是一拍即合,張子隆坦言,經歷了許多碰撞、磨合。
張子隆被設定要使用廠區的廢鐵當材料,但對他而言,廢鐵要先清洗,脫離「廢料」的感覺後,才能變成材料、賦予它生命力。在一、兩個月內,他動用逾百人次大量清洗廢鐵,重複、無趣的過程,讓廠區工班叫苦連天。
感性與理性大不相同,藝術家與工廠之間必然會產生衝突,衝突之後呢?
「就這次的一個經驗,事實上讓我的想法變得很豐富,這個是我最大的收穫。」張子隆說,這是他第一次進到這樣的廠房,看到一大堆廢料,他的創作想法有很大變化。
「它可以讓藝術家偉大。」藝術家劉柏村一開始聽到駐廠專案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看到如山一般的廢鐵堆,他的想法改變了:「那真的是很誘人!」結束為期4個月的駐廠創作生活後,他仍然念念不忘,不只一次表示渴望回到東鋼,還鼓吹其他藝術家朋友去駐廠。
企業贊助藝術是雙贏
2009-2011年,東鋼讓6位藝術家在苗栗廠區創作,把他們的夢想化為實品。東鋼為什麼要提供空間、材料及人力,這能為企業帶來什麼正面效益?
這一切,要由已故東鋼執行長侯王淑昭說起。她是東鋼榮譽董事長侯貞雄的夫人,人稱「侯太太」。
侯王淑昭熱愛藝術,從1978年創辦「春之藝廊」開始,她涉足藝術逾40年,長年熱心贊助、支持國內大大小小的藝文團體,還成立策展公司、文化基金會,嘗試多面向的藝術計畫。
她相信一個經常參與藝術事務的企業,給人的印象會不同於其他同業。她曾說:「假如有別的東西,能讓他們(員工)的心腑看到他們所做的東西,可以有不同的呈現,我想,他們做出來的鋼筋品質會更好。」
為期3年的東鋼藝術家駐廠專案開啟了工業與藝術的交流,東鋼進一步成立「財團法人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與國藝會合作告一段落之後,東鋼持續推動藝術家駐廠計畫,並擴及國際,每年邀請一位台籍、一位外籍藝術家駐廠。
往常藝術家創作完成後,都是在東鋼苗栗廠展出。去年東鋼應台北當代藝術館之邀,把參與2017年駐廠計畫的兩位藝術家7件作品搬到當代館廣場展出,讓都市民眾也能欣賞、體驗鋼雕藝術,創作者台灣藝術家李再鈐、日本藝術家湯原和夫也出席分享創作心得。
李再鈐說,他一生當中都在做鋼鐵雕塑,從來沒有看過那麼多的鋼鐵,「我活到90歲才碰到這樣的機會」,這個機會也讓他的作品風格有很大轉變。
李再鈐的駐廠創作重點是改變工字鐵的功能。工字鐵通常運用在建築、橋梁上,很少藝術家用這種素材創作。他說,要把工字鐵打造成藝術品是個大工程,像是作品「只緣身在此山中」重13公噸,底部是大鋼板,不易搬運,還需要借助建設工程公司的吊車幫忙。
湯原和夫表示,到國外創作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語言障礙,但這次跟台灣的工廠師傅一起工作,可以透過漢字筆談,溝通完全沒有障礙,讓他既驚奇又高興。
東鋼與國藝會合作開起工業與藝術的結合,讓藝術家創作更多元,更透過展覽讓鋼鐵藝術走入日常,拉近與人們的距離。10801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