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玉傳奇 南海貿易交換圈源自花蓮

2018/3/27 14:26(5/29 16:3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27日電)花蓮玉開採全盛時期,運送玉石的工人、買賣議價的商人絡繹不絕,繁榮景象曾是老一輩的回憶;依考古學者調查發現,花蓮是玉石的故鄉,也是東南亞玉器製造的核心地區。

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及花蓮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承辦的「玉石流轉—花蓮史前玉石器使用源流與製作」特展,今天起在美崙溪畔的將軍府展出,為期2個月。

文化局2017年提出「花蓮縣史前玉器製作工坊群調查研究計畫」,委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長劉益昌研究團隊,分別在上美崙、花岡山、月眉、重光、荖腦山、支亞干等考古遺址,這次特展是歷經一整年考古調查與發掘研究的成果。

展出內容包括台灣史前玉器文化研究的考古意義、花蓮史前玉器研究的脈絡,有田野調查、發掘等影像、出土重要玉器製作相關考古標本等。

劉益昌說,1929年日治中期,日考古學家鹿野忠雄調查發現,支亞干遺址是東南亞地區已知最大型的玉器製造場遺址,此處出土的玉就是豐田玉(台灣玉);追溯至1960年代,花東縱谷北段的豐田地區,可說是花蓮、甚至全台最繁榮村落。

劉益昌表示,萬榮鄉支亞干溪旁的荖腦山,1960年代經地質學者探勘、鑑定,蘊藏世界獨一無二豐富的閃玉礦,質地堅韌,翠綠透亮,台灣玉在1960至1970年代大量開採,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精美飾品,行銷遍及歐美日等國家。

豐田玉開採最全盛時期,深山裡炸礦聲音、溪壑裡川流運送玉石的暗夜背工、村落內家戶投身生產的研磨切鋸、商賈絡繹不絕穿梭議價,這樣的繁榮熱鬧持續數十年。

劉益昌說,台灣玉傳奇在70年代台東火車站新站興建時,出土卑南遺址中有大量石板、棺墓葬陪飾的玉玦、玉管珠等飾品及各式玉廢料;但玉器的製造卻是在花蓮。

台灣玉器製造與交換更遠達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環南海國家,顯示數千年來台灣交通與交換經濟行為、操帆渡洋的航海技術與跨洋移動的能力。

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壽豐與萬榮一帶玉器製作遺址早自4000多年前,之後3000年光景,許多珠串、掛飾耳玦、管珠與手環等,隨著喜好使用者的傳播,甚至形成南島族群獨有的玉石器文化生活圈。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黃用斌說,舉辦展覽,用說故事的方式讓民眾了解以前的歷史、先人生活模式,能讓自己與先人產生情感連結,更讓花蓮玉石風華再現,促進地方觀光發展。(編輯:施燕飛/孫承武)10703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