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插畫家曼谷開展 匯集生命中失去的故事
![台灣藝術家許匡匡在曼谷河城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有時失去,有時找到」(Sometimes I Lost, Sometimes I Found)呈現出許多人生命中的遺失故事。(河城藝術中心提供)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曼谷傳真 114年2月8日](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250208/1152x768_wmkn_0_C20250208000067.jpg)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曼谷8日專電)台灣插畫家許匡匡在曼谷舉行個人展覽,用創作描繪每個人生命中的「失去」,同時也展現出失去後的成長與獲得。許匡匡希望透過不受限於語言和文化的遺失故事,營造「經驗共享」的氣氛。
插畫家和繪本藝術家許匡匡在曼谷河城藝術中心(River City Bangkok)舉辦個展「有時失去,有時找到」(Sometimes I Lost, Sometimes I Found),展覽自1月18日起展至2月23日,文化部駐泰國文化組組長桂業勤受邀參加1月18日的開幕儀式。
許匡匡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初她在台南有個駐村計畫,當時她設計了一個小藍屋,讓民眾在明信片上描寫自己遺失物的小故事後投進小藍屋裡,這個計畫稱之為失物研究室(Lost and Found LAB)。
河城藝術中心的策展人邀請許匡匡到曼谷展出時,希望許匡匡策劃一個泰國版的小藍屋,讓泰國民眾也能書寫自己遺失的經驗。
因此許匡匡在河城藝術中心的個展,除了把在台南駐村時收集到的故事創作成畫作,也設計了一個泰國版的小藍屋,做為失物研究室的巡迴第二站。
許匡匡說,小藍屋像是個巨型郵筒,也像是個樹洞,民眾描述失去的除了一般的物質東西,也有人描述非物質的東西,像是丟失了青春、自由、微笑、友情甚至是生活的熱情,這些故事更觸動她的創作靈感。
對許匡匡來說,她這次在曼谷展出的創作,想表達的不只是遺失,更多是遺失之後獲得的成長,「遺失的情感不一定都是負面或傷心的,有時候象徵成長或快樂。」
她舉例,很多人說自己遺失青春,因此她就創作了吹蠟燭的圖,蠟燭的煙飛走,就變成了數字,代表就算丟掉年歲和青春,還是有獲得一些什麼,這也呼應了展覽的主題「有時失去,有時找到」。
許匡匡說,第一站投稿的民眾還不知道其他人投稿的內容,她把其中一些故事再創作後在泰國展出,例如展場有一部分是把故事寫成文字,貼在鏡面上,參觀的人在讀這些故事時,就會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或許每個人的丟失故事不同,但會有微妙的共同經驗和感慨,她展出這些故事,就是希望營造「經驗共享」的氣氛。
許匡匡期待在泰國能夠收集到更多不同的故事,讓失物研究室的巡迴繼續下去。(編輯:陳慧萍)1140208
![台灣藝術家許匡匡(中)在曼谷河城藝術中心的個展「有時失去,有時找到」(Sometimes I Lost, Sometimes I Found)從1月18日開始展到2月23日,文化部駐泰國文化組組長桂業勤(右1)受邀參加1月18日的開幕儀式。(文化部駐泰國文化組提供)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曼谷傳真 114年2月8日](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250208/1024x768_wmkn_0_C20250208000068.jpg)
![台灣藝術家許匡匡在曼谷河城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有時失去,有時找到」(Sometimes I Lost, Sometimes I Found),展場中有個小藍屋,可以讓民眾投遞自己人生中與失去有關的故事。(河城藝術中心提供)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曼谷傳真 114年2月8日](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250208/1154x768_wmkn_0_C20250208000069.jpg)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