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雜木林融入創作 廖偉立造化建築多樣性

2018/1/21 16:09(1/21 17:1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1日電)「台灣身處亞熱帶緯度,具有雜木林多元共存的林向」,建築師廖偉立認為台灣有著多樣種族,形成多元文化差異,而他也將把所謂的「雜木林」概念,融入在建築創作裡。

台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去年獲得台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獎,北科大建築系邀請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王增榮擔任策展人,策劃「造化:廖偉立的建築」展,展出廖偉立設計的教會、美術館、橋梁、公廁等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

王增榮指出,廖偉立出生於通霄小鎮,「這是一個有河流,有迷宮般街區的鄉下,與井然有序的大城市不一樣」,這樣非系統化的魅力,吸引著廖偉立。

廖偉立曾提出「雜木林」的觀點,他認為,「台灣身處亞熱帶緯度,具有雜木林多元共存的林向」,政治上經歷多次片斷的變遷、交替,融合了多樣族群,形成多元文化差異的互動與改變,相較歐洲較為極簡的美學風格,台灣在美學上的複雜度,反而較為豐富,而這也體現在他的建築設計裡。

展覽中展出廖偉立設計的救恩堂,位在台中典型都會住商混合區的街角,常民生活塑造出富有活力卻雜亂的都市街景,在設計上,他企圖重新詮釋教堂的意義與空間形式,打破教堂遺世獨立、疏離的印象,讓教堂與周遭環境融合,但又不失自己的個性。

他也把一樓、地下室作為公共空間,有如社區里民活動中心,在建築的最上層才是教堂,有意讓人在逐步登高前往聖殿時,心神緩緩沉澱,回歸到平靜狀態。

王增榮認為,廖偉立經歷過戒嚴到解嚴時期,在創作上不只是把建築當成一個概念,而是關切「建築創作如何與台灣有關聯性」,尤其廖偉立經歷各種不同建築教育型態,從高工、專科、大學體系、國外研究所,讓他對建築的想像、創作,多了些複雜的野性。

「造化:廖偉立的建築」展,即日起至2月28日在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展出,1月28日、2月4日、2月11日、2月24日都有廖偉立與多名建築師的對談講座。107012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