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汗路文化季 回首先民挑擔來時路
2018/1/20 19:40(1/21 08:25 更新)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20日電)嘉義縣梅山鄉舉辦「梅山汗路」文化觀光季,中正大學教授江寶釵今天表示,「汗路」不只是走路流汗而已,而是先民挑擔的產業形態。
中正大學今天舉辦「梅山竹思議」工作坊,發表40多名師生分組實地踏查梅山鄉18個村落的成果,同時邀請竹藝師劉明智、吳文杰、楊明鐘現場指導竹編藝術。
開授「通俗文學與文化」課程的中文所教授江寶釵受訪表示,工作坊是中正大學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一環,也藉此挖掘出梅山社會的深度意涵。
她說,40餘名師生歷經一個學期的實地訪查,挖掘出梅山鄉許多被遺忘的地景、古道與文化,不僅撰寫研究論文,也攝影、拍成紀錄片、寫筆記、詩歌、小說、企劃書等,成果十分豐碩。
江寶釵表示,梅山鄉的步道通稱「汗路」,但因命名的密碼遺失了,因此現代人失去對先民日常生活的理解,這次經過師生們溯源,發現「汗路」的背後都有一個產業的目的,就是以挑擔步行的方式進行。
她說,「梅山汗路」指稱的不只是走路流汗而已,它指認的是一個挑擔的產業形態,而「汗路」也出現在日治時代台灣文學家張文環(1909-1978)的小說裡。張文環的出生地,正是海拔1000公尺的梅山鄉太平村。
江寶釵指出,先民走在「汗路」挑擔步行,唯一的載具是竹製品。梅山是竹林覆蓋十分茂密的地區,竹製器具、竹工藝相當盛行,日常生活用到的盤、碗、篩、刷、簍、籮、桌、椅、扁擔、稻梳、趕鳥器,甚至童玩都是竹材製成。
現年72歲的竹藝師劉明智在工作坊中有感而發,他說,人口外移、老化,導致竹產業、竹文化及技藝的傳統斷層,甚至瀕臨滅絕,由於剖竹蔑不容易學,因此很多年輕人中途放棄,如今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牽徒弟」,希望能將竹編藝術傳承下去。10701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