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受教脫貧 書市對貧窮議題有感
(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台北30日電)七年級生張慧慈藉教育脫離底層,她的新書9月底上市後,刮起一陣旋風,眾人對貧富差距更關注,貧窮成了出版界焦點,出版社人員表示,35歲以下的人看到窮這個字立刻有感。
大塊文化出版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自傳式著作。書中描繪出生工人家庭、家境不寬裕,張慧慈從小雙手沒停過,不論是在家裡做加工、或到工廠打工。
77年次的張慧慈28日晚在台北的新書發表會說,她小時曾因家貧,被學校老師誣指偷拿同學的筆。這個創痛讓她到現在有時還是會莫名擔心,如有人遺失東西,會懷疑到她身上來。
她說,聽媽媽說子時出生的女生勞碌命,加上相信因果輪迴,她一度自怨自艾;後來念社會學讀馬克思,才體認到她的處境應歸因於「社會結構」,「跟燒香沒關係」。
受母親鼓勵,加上發現成績好可申請獎學金,以及受到老師肯定建立起來的尊嚴,她一路念清大後又念台大研究所;2014年參與民進黨九合一大選「民主小草計畫」,之後歷經立委和總統大選等政治輔選工作,目前在總統府工作。
張慧慈談她翻轉人生過程,但她並沒有從此樂觀,她表示,要經由教育脫貧是件難事。只是年輕人對成功的想法和上一代不一樣,她鼓勵年輕人要「活得像人、活得像自己」最重要。
階級流動和貧窮成為關注議題,去年出版美國作家謝普勒(David K. Shipler)著作「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的時報文化副主編陳怡慈告訴中央社記者,35歲以下的人看到窮這個字,「立刻有感」。
嗅到台灣關注貧富差距議題的風向,時報今年5、6 月陸續出版「倒帶人生」、「下一個家在何方?」等關懷底層的書籍。
時報文化第一編輯部總編輯余宜芳29日主持C2愛讀沙龍推介「窮忙」,她告訴中央社記者,作者細膩描寫各類型貧窮狀態,講的雖是美國階級無法流動的貧富差距問題,但有許多台灣可借鏡的地方。
她表示,窮忙這本書同時調查訪問政府、雇主、學校不同面向,讓我們看到低薪是結構性問題,而勞工對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可能因為低自尊,勞工心理層面需受關注。
書市繼續關注貧窮議題,八旗文化預計10月份上市新書:范斯(J. D. Vance)「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從勞動階級為何難以翻身,談貧窮的困境。10609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