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財政吃緊情況依舊 多省預算報告強調化債
(中央社台北12日電)中國地方財政吃緊情況依舊,根據近期各省市陸續發布的今年度預算報告,「收支緊平衡」多次被提及。除了強調要提高政府投資效益外,確保地方債券如期償還、化解隱性債務也被認為是今年地方財政工作的重點。
綜合界面新聞、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各省市近期陸續公布2024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5年的預算報告。不少地方的報告都提到今年面臨財政收支緊平衡,主要原因是外部環境變化、經濟運行走勢、減稅降費政策等情形,使得穩定成長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同時剛性支出持續增加。
「緊平衡」是指供需在短期內大致上維持平衡,但並沒有餘裕,無法保證長時間穩定。
據報導,四川省的報告中表示,2025年的財政政策,要著力於提高政府投資效益。合理擴大專項債券使用範圍和規模,同時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和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廣東省的報告則坦言,2025年財政收支矛盾依然明顯,必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財政科學管理,保障國家和省的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
浙江省的報告指出,目前影響財政收入成長的因素較多,包含房地產、金融等重點稅源行業成長放緩,外貿外資穩增長面臨較大壓力。加上政府債務還本付息的剛性需求增長,個別縣市的流動性吃緊,財政支出能夠騰挪空間有限,造成整體財政收支矛盾加劇。
地方債務問題是造成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的原因之一,因此,不少地方政府也將「確保地方債券如期償還」、「推進地方隱性債務化解」等工作,寫入報告之中。
以黑龍江違例,報告中稱要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善加利用中央的債務置換增量政策,進一步優化化債方案。同時,加強地方債務監測監管,加大監督問責力道,堅決防止違規違法的新增隱性債務。
江蘇省、吉林省也都在報告中提到類似的舉措。
報導引述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志勇分析,地方隱性債務形成的原因是預算管理沒有確實執行,因此要提高預算的約束性,未列入預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項和投資項目一律不得實施。此外,還要加強政府債務監督,推動全面性政府債務監測。(編輯:吳柏緯/呂佳蓉)11402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