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農村部:水稻上山並非開山造田
(中央社台北24日電)中共為確保糧食安全,強推「退林還耕」、「水稻上山」引發民怨與批評後,中國農業農村部官員稱,「水稻上山」是本來就有的旱地改種水稻,並非開山造田;「退林還耕」退的林都是耕地違規種的。
中國農業農村部旗下官媒「農民日報」24日發布對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的專訪。
針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推動「水稻上山」,這位不具名負責人稱,「水稻上山」實際上是一種雜交稻雨養旱種的栽培技術,就是把「山下水田」的雜交稻品種引到「山上旱地」種植,像種玉米一樣種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澆水灌溉,還能有較好的產量,當地農民形象地稱為「水稻上山」。
負責人稱,這些田本來就有,不存在網友質疑的「開山造田」、「毀林造田」等情況,也不會破壞生態。當然,這個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條件限制,主要適合雲南海拔1700公尺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熱資源豐富的山區旱地,並不是什麼地方都能推廣。
針對有網友質疑在丘陵山區搞高標準農田建設破壞生態,費錢費力還不討好,負責人則稱,中國位於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約4.4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2.74%。在現階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些地不僅要種,還必須要種好,就需要透過「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設施等措施,提高這些耕地的產能。
負責人稱,國家對在坡耕地上建設高標準農田有明確的標準和規定;禁止在25度以上坡地、生態紅線區域內建設高標準農田,特別是不得借高標準農田建設之名,在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墾山、開荒。
負責人並稱,網上流傳一些在山體上修建梯田的圖片、影片,將其與「水稻上山」、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聯,經核實,多為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傳最多的一張圖片實際上是2018年雲南某地的土地整治專案施工場景,還有農田被暴雨沖毀的圖片,也與在山上種水稻無關。
他說,在汛期農田被沖毀往年也有,每年都對農業防汛排澇作出部署安排,指導受災地區及時修復水毀農田,恢復農業生產,「能搶一畝是一畝,能搶一季是一季。」
針對網上批評「退耕還林」變為「退林還耕」,這名負責人則稱,一些地方在整改復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轉為耕地。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還林」中為保護生態造的「林」,而是近年來超計畫、超政策、超要求,違規在耕地上建的「林」。對這些林地整改復耕,不是「毀林造田」,更不是網友所謂的「退林還耕」。(編輯:楊昇儒/呂佳蓉)11206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