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外資轉向「中國+N」戰略分散營運風險
(中央社台北5日電)華爾街日報今天報導,外資企業因應在中國營商的風險增加,如美中貿易戰加劇及中國工資水漲船高等,紛紛分散投資,將生產業務從一度是世界工廠的中國轉移到多個國家,實施「中國+N」戰略。
報導提到,過去10年外資都在尋找替代中國的其他生產基地。最初要將生產基地遷離中國,因為中國的工資日益水漲船高,外資需尋找勞工成本更低的地方。
2018年美中貿易戰加劇後,加速外資尋找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
近年的不穩定因素,如地緣政治動盪、COVID-19疫情重創不同地方的供應鏈、美中之間的大國競爭升級為激烈對抗、中國政府對外企的立場愈發不可預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提醒大家,重大衝突仍有可能發生,使外資紛紛轉向「中國+N」戰略。
「中國+N」戰略是指外資要在中國以外建立多於一個的生產基地,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容納所有從中國遷出的生產。
如越南對商業友好,但沒有足夠的技術熟練工;印度有大量勞動力,但基礎設施參差不齊;墨西哥靠近美國市場,但與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商距離遙遠。
這種多元化策略也被稱為「多岸外包」(multishoring)。
實施「中國+N」戰略的外資不乏國際知名品牌生產商,如在中國擁有龐大生產基地的科技巨頭蘋果公司(Apple Inc.),在印度的供應商數量從2018年的7家增至2022年的14家。摩根大通(J.P. Morgan)估計,到2025年全球1/4的iPhone將在印度生產。
同樣由2018至2022年,蘋果公司在越南生產耳機和其他設備的供應商,由14家增至25家。自2018年以來,蘋果公司在歐洲供應商方面的支出增加了50%以上。
生產感測器和遙控器的環球電子(Universal Electronics),計劃關閉旗下2家中國工廠的其中一家,同時擴大在墨西哥的工廠,並在離越南首都河內不遠的地方建立新生產設施。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軟體家具製造商Lovesac,也示範了在中國以外不同國家設立生產基地的好處。
川普政府在2018年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後,Lovesac開始將生產從中國南部的工業中心遷往越南。
2020年COVID-19疫情導致各國政府關閉邊境,Lovesac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新生產基地仍能繼續生產,並在印度生產某些縫製產品,使公司未曾缺貨。
Lovesac正與合作夥伴在墨西哥和美國建立高度自動化的工廠,目的是在西半球建立一個據點。如果亞洲爆發危機,公司也有能力在西半球提高產量。
全球一些製鞋巨頭多年前已將生產分散於中國、越南和印尼3國,現在更進一步另闢天地。越南一家工廠的經理說,從他們公司採購的主要西方運動鞋品牌,已敦促其公司在孟加拉和印度設立工廠。
不過,報導指出,分散生產要付出很大代價,如企業必須物色新地點、投資培訓人員、還要與當地政府搞好關係。新供應商還要經過培訓才能達到可接受的質量標準,而且在當地採購零部件也可能有困難。(編輯:陳沛冰/邱國強)11206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