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央行:無法自由兌換 改用人民幣結算有風險
(中央社台北16日電)中國大力推動人民幣取代美元結算,巴西總統魯拉訪中期間更公開附和。但俄羅斯央行日前發表報告指出,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且缺乏對沖工具,因此向人民幣結算過渡「存在風險」。
雖有報導指出,今年2月及3月,人民幣已取代美元成為俄羅斯交易量最大的外幣。但綜合俄羅斯媒體及中國財經自媒體報導,俄羅斯今年來一直在拋售人民幣而買進美元、歐元。光是4月10日單日,俄羅斯央行就出售了一批價值38億盧布的人民幣,並進行結算。
根據報導,俄羅斯央行研究和預測部4月10日發表題為「俄羅斯金融部門和金融工具審查」的報告,重點大致為3項。一是向人民幣結算過渡「存在風險」;二是風險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由兌換、缺乏對沖工具;三是俄羅斯因此今年來一直在拋售人民幣,買進西方貨幣。
報告提到,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改變俄羅斯出口業者的結算結構,並調整外部交易對手的組成,「並不能消除貨幣風險」。若能保留「不友好貨幣」(指西方貨幣)的舊合約,俄羅斯央行鼓勵業者「可以加強它們」。
與報告內容呼應的是,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11日報導,俄羅斯央行公開警告俄羅斯出口商,根據與中國簽訂的舊合約向人民幣結算過渡「存在風險」。
報告提到,支付貨幣通常與合約貨幣不同。合約通常以美元和歐元計價,而結算則轉換為「友好國家」貨幣(指人民幣),這「共同增加了我們的貨幣風險」。而人民幣在支付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代表出口商將合約結算轉換為中國貨幣,這更將「增大結算風險」。
這項報告直指,人民幣是不可自由兌換或有限兌換的,且具有波動性較高的特點,與美元和歐元相比較,人民幣等「友好國家貨幣」的衍生品市場往往不太發達,這使得難以對沖友好國家貨幣的風險。
報告還說,由於俄羅斯與一些「友好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額的不平衡,使得向盧布結算的過渡複雜化,盧布與這些「相應貨幣」(指人民幣)的供需恐將失調。
同時,一些國家在支付進口時要求使用美元和歐元,這給進口商品的結算帶來了額外的困難。加上很大一部分進口合約仍需使用美元或歐元結算,因此,如果將結算轉移到人民幣,將大大削弱俄羅斯獲取西方貨幣的能力。
報告指出,通過出口取得人民幣,然後賣出人民幣獲得美元及歐元的交易鏈,大大增加了支付風險。因為這可能導致進口成本增加,而且還可能存在二級制裁的問題。
據報導,俄羅斯今年來一直在拋售人民幣而買進美元、歐元。光是4月10日單日,俄羅斯央行就出售了一批價值38億盧布的人民幣,並進行結算。俄羅斯財政部還計劃,4月7日至5月5日間將拋售價值746億盧布的人民幣,折合每天拋售價值37億盧布的人民幣。(編輯:邱國強/陳沛冰)11204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