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對美國點名批評 中美關係陷向下螺旋
推薦閱讀
中共罵人有一定的潛規則,指名道姓、發動多報多刊火力全開、用文革式的語言開罵,那是最高級別,已故台灣前總統李登輝享受過此等殊榮。
其次,是雖然指名道姓,用語狠辣,但並未發動全黨宣傳機器,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攀登過這個高點。至於最低層級,不指名道姓,用「某些人」、「某些國家」代替,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
中國對美國開罵的人及場合很多,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最常見,以中共中央外事委辦公室主任、或外交部長的高度開罵,也是有的。但以習近平總書記、國家主席的中共政壇最高位階,點名「美國」、而不是「某些國家」,確實如外媒引述的觀察家所說,是第一次。
習近平在6日的講話中說,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不確定難預料因素顯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如果習近平的點名批判,象徵著中國對美國的「定性」已經向上提升一個台階,那麼,在習近平之後發言的中國新任外長秦剛,則明確指出了雙方關係惡化探底的關鍵。
秦剛在之後的一場記者會中說,「美國對華認知和定位出現了嚴重偏差,把中國當成最主要對手和最大地緣政治挑戰」,秦剛並用生動的比喻說:「第一粒鈕扣扣錯了,導致美國對華政策完全脫離了理性健康的正軌」。
秦剛所稱的「第一粒鈕扣」錯誤,指的是美國對中國的認知定性,但橫亙在當前中美關係的主要發展障礙,可能是順之而下的「第二粒鈕扣」。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上任後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就已經表明,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基本框架,是「應該競爭的時候競爭,可以合作的時候合作,必須對抗的時候對抗」,此後美國官員在闡述對中國政策時多依循這個調性。這是「第二粒鈕扣」。
根據美方的邏輯,美、中兩國雖然意識型態立場各異,在一些問題上難免對抗,在另一些問題上難免發生競爭,但這都無礙雙方在彼此有利、可以合作的領域繼續合作,所有問題是分開看待的。但根據中方的邏輯,合作是一種籌碼,是用來交換雙方在對抗、競爭領域的緩和。
這一邏輯差異在運作實踐的結果,中國指責美國不斷汙蔑中國、搞脫鉤斷供、藉口國家安全打壓中國企業、在中國周邊組建各種反華小圈子,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競爭。對美方的邏輯,秦剛在前述同一場記者會中就說,「要中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辦不到」。
在中方看來,如果兩個大國處於激烈競爭甚至對抗狀態,怎麼還能進行合作呢?此外,「競爭」和「對抗」的界限模糊,實際操作中如何區分呢?美方對此的解釋,則是美國尋求與中國的「競爭」,不是「衝突」。
可以想見,雙方的政策邏輯如果不變,美國對中國的對抗認知如果不變,習近平對美國的點名批判可能只是第一步,中美關係陷入向下螺旋是大概率的事。(編輯:邱國強)11203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