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及升息影響 香港財政赤字攀升陷經濟困境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在疫情、全球局勢不穩及美國升息等因素影響下,當前香港的經濟狀況顯然陷入困境。
這種困境首先反映在政府的財政赤字上。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爆發近3年來,當局大部分時間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政策,令經濟民生大受影響,旅遊、零售、飲食等行業無不受打擊,失業問題嚴重。
為了紓解民困,當局先後兩次向民眾派發消費券,藉此刺激消費。此外,當局成立了抗疫基金,不時向基金注資,重點資助中小企業及商店等發薪資給員工,以免資方經營不善而裁員。
當局也同時向市民及企業豁免各種稅收,也因此,政府在增加開支之餘,庫房收入卻大幅減少,近3年是「量出為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官方網頁撰文指出,受疫情影響,香港無論是中小企業或一般僱員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經濟壓力,而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一樣。
他說,因經濟低迷,預期政府的收入將不如預期,開支卻有所上升。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本年度的財政狀況將較預期差,估計2022至2023年的財政年度將會出現超過港幣(下同)1000億元(約新台幣4000億元)赤字,遠高於今年初估計的563億元。
他說,這將是香港歷來第二高的財政赤字,僅次於前年歷史紀錄的赤字2325億元,這也意味著政府的財政儲備可能降至約8000億元。
香港經濟面對的另一個困局,是貿易出現赤字。
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8月本地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較去年同期分別下跌14.3%和16.3%,月內出現133億元的逆差。
累計今年前8個月,香港的貿易逆差達到2487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的7.5%。
對於香港貿易出現逆差,政府發言人解釋,這是因為海外環境惡化及跨境陸路運輸受到影響。
發言人預期,由於海外環境轉差,香港的出口表現將面對龐大壓力,而且主要先進經濟體的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以及各央行大幅升息,這將會繼續壓制全球需求。
此外,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和供應鏈受干擾,也為貿易增添不確定性。
對於香港出現貿易逆差,陳茂波預期香港今年經濟可能負成長。
香港經濟面對內憂外患之餘,近期美國不斷升息,以致美元飆漲,也對港股和房地產不利。
自去年中起,港股持續向下,恒生指數由2萬9000點水平拾級而下,跌至現在的1萬7000點水平,跌幅達到41%。
港股過去一年所以如此疲弱,其中一個原因是去年中左右,北京方面大力整頓科技行業的壟斷問題,其後又嚴厲整頓教育行業,令在港上市的相關股票出現大幅調整。
近半年來,大陸房地產公司的債務危機揮之不去,也拖累在港上市的中資房企包括恆大、碧桂園等,股價大幅滑落。
以碧桂園為例,一年前其股價在7元水平,但28日已下跌至2元水平,跌幅超過70%。
最近一個月來,港股除了個別天數出現反彈外,大部分時間在下跌,而這一波跌勢主要受美國升息及美股下跌拖累。
市場分析師普遍認為,美國升息令外資流出香港,找尋較安全的產品。
美國升息,也開始動搖香港房地產市場。
大致而言,自2003年底起,香港房價不斷攀升,其後大部分時間在高位徘徊。之所如此,一個普遍認同的原因是房貸利率長期處於低水平,民眾可以負擔。
但長達3年的疫情早已衝擊商鋪租賃市場,房宅也因此微調。最近,美國持續升息,香港一些銀行開始跟進上調利率,更令人憂慮將導致房價出現較大幅度調整。
本地媒體近日引述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8月樓價指數連跌3個月,較上月下跌逾2%;年初至今,樓價已累跌6.5%。
無線電視台28日在報導中引述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總經理陳超國說,未來樓市持續惡化的機會相當高,在升息、大陸經濟情況及環球政治等因素影響下,估計今年的調整幅度有機會達到15%。
綜合而言,目前影響香港經濟、股市和房產的各種不利因素依然在發酵,暫沒有消除跡象,這對倚靠轉口、金融、服務及房地產業等第二產業的香港而言,情況不太妙。(編輯:唐佩君)11109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