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墊費用高但撥款慢 中國核酸檢測機構貸款求生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上海17日電)常態化核酸檢測已成中國不少城市的防疫手段,並衍生出近千億商機。然而競爭者眾,檢測費下修,加上代墊款高、政府撥款慢,不少機構面臨現金流虧空壓力,只好靠貸款等方式撐著。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青島等中國千萬人口城市持續推動常態化核酸檢測,清零政策背後象徵檢測催生的龐大商機。然而隨著常態化核酸落實一段時間後,檢測機構面臨的現金流壓力、人力不足問題也逐漸浮出檯面。
根據第一財經、中國新聞週刊報導,在中國常態化檢測的背景之下,若以平均每人每月檢測8次,全中國的滲透率40%計算,一個月核酸檢測市場規模達人民幣154億元(約新台幣683億元),半年可達922億元。
在2020年間,中國的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藉由核酸檢測的業務令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等指標大幅成長,以業界巨頭華大基因為例,2020年的營收與淨利潤分別年增200%和656%。
然而報導提到,如今隨著檢測價格一降再降,競爭者越來越多,加上檢測時的代墊款高、政府撥款速度慢,對很多企業來說,現在核酸檢測業務並沒有多少利潤空間,甚至是虧損,「千億市場收入如同水中月」。不少檢測機構反而都面臨現金流虧空壓力,需仰賴貸款或發展其他業務,支應核酸檢測的開支。
以上海的核酸檢測機構為例,疫情發生這2、3個月以來,展開多輪全員核酸檢測,有的機構收到了15%左右應收檢測費用,但還有很多沒有公司拿到政府部門撥款,有的只好靠著貸款或者其他業務收入維持營運。
報導引述業內人士分析,對於檢測機構來說,很難計算每人份單檢和混檢分別收費多少,才是業務的盈虧平衡點。加上採樣亭等設施購買、人員工資高低、核酸檢測量多寡等因素,都會導致檢測機構的成本不同。
報導引述河南省一個地級市二甲醫院的高層表示,在常態化核酸檢測之前,今年3、4月間,當地已經展開了8輪大規模核酸檢測,均為免費檢測,由市政府承擔相應費用。然而這間醫院是當地主要的檢測機構,因此需要墊付檢測試劑、防護服、口罩等耗材,已經花費了數百萬元,但是到現在政府還沒有結算過。
這名醫院相關人士在報導中提到,按照採購規定,試劑這類耗材都需要在30天之內付清帳款,「市衛健委強調一直在積極協調,近日已經向市政府打了報告,應該很快就會先收到一筆資金。」(編輯:周慧盈)11106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