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清零持續 海基會顧問:投資環境不確定性高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26日電)海基會近期舉行顧問會議,有顧問指出,中共當局的清零政策必然持續一段時間,中國大陸投資環境不確定性提高,台商應做好準備,以因應情勢變化。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該會近日舉行2場顧問會議,探討「中國大陸內外情勢的機遇與挑戰」。
據發布,海基會顧問認為,全球經濟放緩、停滯性通膨風險攀升、以及中國大陸「清零」防疫政策等因素,令中國大陸投資環境不確定性提高,建議海基會應提醒台商做好準備,以因應情勢的變化。
有顧問指出,中共當局堅持「清零」,或許是中共將迄今的防疫成就視為其體制的優越性,但該政策會持續對經濟與社會帶來衝擊,例如上海封控造成的民怨即衝擊到中共領導威望。但從中共已決定推遲甚至取消幾項國際賽事來看,其「清零」政策必然要持續一段時間。
針對俄烏戰爭對全球影響層面擴大,有顧問表示,戰爭造成能源危機、衝擊糧食安全,全球農糧食品價格持續上漲進一步推升通膨,建議台商要為高通膨時代做好準備,在中國大陸從事農糧畜產食品加工的台商,可把握高單價、高品質、具健康認證的食品加工業開創品牌商機。
對於全球貨幣幣值快速波動的情勢,顧問指出,現今包括人民幣、新台幣等全世界貨幣呈現貶值狀態,主要是美國升息力道非常強,且美國國債利率太高,預估年底後,美元匯率可能往下調到2.4或2.5。目前,中國大陸對人民幣應該會採取能貶盡量貶的作法,以後再慢慢調升的對策。
關於中國大陸「雙循環」政策,有顧問分析,俄烏戰爭與美中博弈結構可能改變中國大陸產品出口到美國或歐洲等國的難度,儘管美國為解決通膨可能調降對中部分貨品關稅,但科技與金融制裁則不會改變。
因此,中國大陸不能像過去完全依賴出口,勢必要往內需與消費發展;如果出口下滑,而中國大陸強調內需及科技自主趨勢下,將對部分台商造成衝擊,台商應掌握中國大陸內需能量的變化,是否有提振內需的政策推出。影響內需的政策,例如:疫情的管控、能源供應的穩定、房地產的前景、對大型科技業的監管、稅賦的調整等,都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另外,東南亞國協成為中國大陸今年第一季出口的主要貿易夥伴。顧問分析,美中貿易戰持續,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經濟區域正透過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抗衡美國的貿易制裁,透過中國大陸邊境省份雲南、廣西等地正進一步快速擴大RCEP會員國間的貿易往來,建議台商留意此趨勢。
在產業發展面向,圍繞「碳排放」政策的新能源產業將成為重點。中國大陸已選定7大城市試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未來可能跟隨歐美腳步實施「碳關稅」,在加強環保排污「綠色製造」的要求下,台商可逐步將產業與中國大陸供應鏈結合,包括綠色節能、循環經濟、碳排放交易等「綠色環保」產業是台商未來的發展機會。
除了「綠能產業」,顧問也提醒,中小規模科技製造業將會是中國大陸未來重點扶持對象,尤其是具研發與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建議在陸相關產業台商掌握局勢變化,關注對岸經濟趨緩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與措施。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詹志宏說,過去幾年由於美中貿易戰、疫情全球擴散,造成對岸經營環境急劇變化,不少台商向海基會表達回台或赴其它地區投資意願。海基會配合政府鼓勵台商回台投資政策,帶台商走訪各縣市,深入了解國內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現況,幫助精準掌握投資機會與轉型所需的技術資源。(編輯:楊昇儒)11105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