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內需不足 專家指國企無效投資太多
(中央社台北19日電)中國無論是官方表態或統計數據都顯示,內需不足已成為經濟發展挑戰。經濟學者劉海影分析指出,中國經濟需求不足的原因除了房地產行業結構問題,主要是以國企主導的無效投資太多。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僅1.7%,創下全年最低紀錄。
2021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獨立經濟學者、維世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宏觀顧問劉海影今天在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撰文,指上述三重壓力中,需求收縮無疑是最嚴重的挑戰,預期轉弱也就是對需求收縮的認知映射。
他表示,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看,需求不僅是消費,也包括投資與淨出口;中國需求不足的成因,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房地產行業的結構問題,但最大的根源,在於近年來中國資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文章指出,在多年繁榮之下,中國房地產行業、建築行業中住宅建築部分對中國經濟直接與間接貢獻占據GDP比例高達27.9%,超過美國、歐洲等國水平的2倍有餘。以房價收入比來看,上海房價更是紐約房價的4.3倍。
已有許多批評者認為,中國超高的房價收入比排擠了居民消費,也提高了實體經濟運行成本,抑制了實體投資。
劉海影指出,房地產行業在建規模巨大,這背後是龐大的負債融資以及居民同等力度的規模支持。但是從2013年開始,中國住宅供給超過了需求,2015年開始的棚戶改造(老舊區改造)政策進一步放大了供需缺口。房地產行業在2021年下半年的下滑,只是對過去多年額外需求的修復。
他說,中國居民債務實際上占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超過100%,在居民未來收入增速下調的條件下,可以預期他們進一步加槓桿的能力與意願都將大幅下滑,進一步暴露出房地產行業巨大的供需缺口。
這一缺口保守估計將用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來調整,以每年約5%的速度壓低房地產行業經濟產出,並透過其直接與間接的拉動作用,對GDP增速形成大約負1.2%的拖累,迥異於之前10年平均1.5%的正貢獻。這種拖累,既體現為消費需求,也體現為投資需求。
劉海影分析,房地產行業的結構問題雖然重要,但中國經濟需求不足問題最大的根源在於近年來資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收入和需求要持續上升,經濟體制就必須正確地配置資源,讓儘可能多的投資屬於有效投資,也就是扣除所有成本後,仍能夠掙取合格利潤率的投資。
他指出,近年來,中國資源配置效率有所降低,投資創造收入的能力下滑。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強調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從投入人民幣4兆元於基建、供給側改革到2021年的監管風暴,重大措施不斷推出。從數據上看,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從2007年最高點16%持續下滑,到2016年跌至4.5%附近,隨後繼續小幅走低。
他說,這個過程中,中小型民企經營挑戰加劇。民企要麼在行業格局的「紅海」競爭,要麼進軍國際市場,「要麼在政府監管尚來不及發力的新經濟領域冒險一搏」。
在金融資源、政策監管、行業准入、資源傾斜等方面,民企遭遇很多現實困難與體制性壓力,在投資回報率、技術進步與擴張等方面,近年來多次減速。民企固定投資增速從2007年47%的高位,下行到COVID-19疫情衝擊前、2019年底的負2.6%。
文章指出,國企與地方政府的投資擴張,其投資中有大量項目屬於無效投資,推升中國經濟的債務比率、壓低下游及中小型民企投資回報率。由於民企創造了80%的就業,民企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居民收入增速。
面對內需不足,劉海影強調,政府的正確舉措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改革開放路線,「以是否改善了民企處境、是否有利於建立民間對政策規則的穩定預期為改革標準」。
文章指出,從2022年開年情況來看,消費增速已經跌至低水平,外需增速將大幅低於2021年,房地產投資將會負增長,製造業投資增速將前高後低,增速難以超過去年,表明2022年將是困難巨大的一年。(編輯:張淑伶/周慧盈)11101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