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學者:港人對體制全面敵意 自我創造政治認同

2019/11/22 16:52(11/22 17: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22日電)香港學者葉蔭聰今天在台北演講時表示,香港6月至今的抗爭,已推翻過去漸進式社運模式;持續不斷的抗爭,反映港人對體制的全面敵意,試圖自我創造政治認同。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2日下午舉辦當代華人思想座談,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葉蔭聰以「一場沒有策略卻戰術豐富的運動:初探香港『時代革命』的歷史定位」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葉蔭聰指出,香港社會大眾習慣期待長期安定繁榮,沒有面對長期社會及政治衝突的心理準備,因此有人曾說「香港抗爭過後要休養生息」,社運則大致依循「年度循環」、「危機事件」兩種模式,如七一遊行、雨傘運動(即「占中」運動)等,持續一段時間便會結束。

他分析,在2014年雨傘運動後,無論是泛民、自決派或本土派領袖都遭受香港及北京政府打擊,頻遭剝奪參選資格,甚至被關進牢獄,卻也使得本來就分裂的反對運動進一步「去中心化」。

葉蔭聰表示,這次香港抗爭至今超過5個月,隱含著參與者對體制的恐懼無限膨脹與「全盤否定過去」的心態。在過去的抗爭政治模式崩潰後,警方的暴力行為更激化民眾對體制全面不信任,使得衝突無法在制度中化解。

因此他認為,香港群眾運動已產生典範轉移,「漸進主義」已然崩潰,取而代之的是「頑強主義」與各式「無策略行動」。政黨與公民團體喪失在運動中的領導權,中間人消失,休戰機制或機構也不存在,因此不可能有大和解。

他並將這種持續不斷的抗爭,稱為香港人的「認異」(disidentification)過程,即參與者不僅從根本否定制度正當性,同時試圖自我創造政治經驗。

葉蔭聰分析,參與者試圖在抗爭過程中,透過自我犧牲成就「香港人」的共同經驗與認同,並以手足相稱,強調「絕望、悲情、團結、仇恨、復仇」等用詞,藉此表現政治意志。

他認為,這種現象並不代表局勢的答案及終點,而是邁向未知的開始,「一國兩制」恐將進入「無序」階段。抗爭者必須思索,當遍地開花的無策略行動使得戰線過多、議題失焦,運動又要如何長期走下去。(編輯:張淑伶)108112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