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雙11先漲後降價現象突出
(中央社台北29日電)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天發布2017年「雙11」網路購物商品價格跟蹤調查體驗報告顯示,在雙11整個體驗周期內,先漲價後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註價格的情況較為突出。
中國中央電視台用戶端報導,調查體驗報告發現,不同平台和商家預售規則、支付定金和尾款時間不盡相同。但根據擔保法第89條規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債務者,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對129款預售商品價格行為調查體驗情況看,預售商品價格相對規範。但也發現4款商品存在價格問題,如涉嫌以「劃線價」形式虛構原價、預售價格不如雙11當天價格優惠、預售價格頻繁變化、定金隨意變動。
報導稱,電商平台和商家天貓平台的某款標稱為「恒源祥」品牌的針織衫,11月10日、11月12日、11月15日的劃線價格均為人民幣508元,但11月11日劃線價格調整為專櫃價1280元。
然「專櫃價」的說明僅在11月11日的商品頁面顯示,並未連續出現,也未標明出處,消費者若只看到11月11日當日價格,會因優惠力度大而被誤導消費。
對非預售商品的調查體驗發現,今年的雙11促銷活動中,一些平台和商家優惠活動規則設置複雜,打折、滿減、紅包、優惠券、津貼等多種優惠方式疊加,附加各種限制條件與使用順序,促銷規則晦澀難懂,消費者很難推算出商品的實際銷售價格,降低消費者的網購消費體驗。
此外,539款非預售商品中,雖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雙11價格或更低價格購買的比例達到78.1%,其中一些平台和商家的商品存在先漲價後降價、雙11價格不降反升等問題。
報導稱,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有關部門完善網購價格監管制度,依法懲處價格誤導行為;加強平台商品價格管理,電商平台及商家需落實誠實守信經營責任;消費者需培養良好價格意識,堅持精明理性消費。10611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