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呂赫若唯一珍貴手稿日記修護 窺見時代心靈

2024/2/15 11:12(11/3 09:5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已故台灣前輩作家呂赫若僅存日記手稿,近期透過修護重新亮相,在台灣文學館「館慶二十.文物賦活」特展呈現,即日起展至7月14日止。(台灣文學館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3年2月15日
已故台灣前輩作家呂赫若僅存日記手稿,近期透過修護重新亮相,在台灣文學館「館慶二十.文物賦活」特展呈現,即日起展至7月14日止。(台灣文學館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3年2月1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邱祖胤台南15日電)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1950年參與「鹿窟武裝基地事件」在石碇殞命,他留下唯一珍貴手稿「呂赫若日記」已完成修護,正在台灣文學館展出,讓人窺見一個時代的心靈。

國立台灣文學館發布新聞稿指出,1914年生於台中州豐原郡的呂赫若,是日治台灣知名作家,在音樂、戲劇領域都有成就,二戰後初期投入地下反抗行動,1950年參與「鹿窟武裝基地事件」在石碇山區殞命。

當時家屬唯恐呂赫若留下手稿及創作引來關注,全數埋藏於台中社口老家前荔枝園,澆水加速腐化,其中記載著孩子們生辰月日的「呂赫若日記」成為唯一倖存的珍貴手稿,白色恐怖期間,始終由呂氏長子保存,直至1993年田野調查過程才公諸於世。

台文館表示,「呂赫若日記」是1942年至1944年間連續3年以日文書寫,詳細記錄呂氏文學藝術活動最活躍3年間生活、交遊、創作等,具有極高研究價值。

呂氏次子呂芳雄曾說,每年清明掃墓時,家族透過日記追憶故人,這本日記對家屬而言非常珍貴,卻憂心紙本保存不易,2020年由長子呂芳卿代表捐贈給台文館,接手守護珍貴史料。

從斑駁開裂書盒及滿布膠帶日記封面,可見歲月氣息停駐,書背經前人包覆牛皮紙與影印字樣,在拆解書籍結構後,於牛皮紙內發現原始書背材料-深藍黑色書皮布殘留,且因封底有倒置的「DIARY」燙金字樣和圖騰,由字體方向判斷應是前人重新黏回脫落封面時不小心正反錯置。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研究人員討論後決議讓日記回歸原始樣貌,悉心揭除大面積膠帶,逐一縫回脫落內頁,重建書背與封面,讓家屬心心念念惦記著缺席的父親、唯一留下帶有溫度與厚度的重要手稿得以完整再現,也讓記憶與情感世代延續。

日記修護期間也透過紀錄片,仔細記錄諸多修護細節,並訪談相關研究者,以第一手珍貴史料讓人窺見一個時代的心靈,即使身處困頓歷史格局中,仍以豐沛創作能量、對理想持續不懈的追求及對自由的嚮往,讓後世看見日治台灣農村題材、心靈脈動下的熾熱關懷。

完成修護的「呂赫若日記」,如今在台文館「館慶二十.文物賦活」特展亮相展出,為現時現地敘述過往記憶,也為未來累積故事能量,讓人走進文物的精彩時光旅程。(編輯:謝雅竹)11302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