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直很期待能夠使用到名偵探柯南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中的繭,但同時對未來是否像灰原哀所說的,「並沒有所謂的自由,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通通都受到電腦的控制」抱持疑問……
看台上看球的球迷,撐傘等待著;看台下工作的人員,冒雨拖拉著。
藉著跟隨國家元首出訪的機會,在前往中南美洲國家採訪的途經,過境美國紐約一晚,下塌飯店忙碌完所有的新聞發稿處理,好不容易有機會到不遠的時代廣場走走,希望在匆匆離境前,看看這個世界地標的真實樣貌。
行程的最終站,彭部長到了資源回收中繼站,跟著阿嬤一起學習如何將各種資源回收物做初階的分類,從鋁罐、寶特瓶可以換多少錢,到玻璃瓶的瓶蓋要如何拆解,彭部長寧神貫注,認真學習。
若這場記者會是檔節目或是頒獎典禮,我想,收視率飆高的橋段之一,應該會是平常被觀眾遺忘的贊助企業代表致詞。被視為「有點不過癮」的展品,其實同樣暗藏著印象派大師百年前「還要更好」的決心。
近年來,漫畫「我推的孩子」(推しの子)大紅,讓「推し」這個字取代了「本命」,成為日本追星界更常使用的詞語。
小澤征爾認為,交響樂與歌劇是音樂雙支柱,他也將此視為終身信念,每年音樂塾會實際製作一齣完整歌劇,帶著年輕世代深入古典音樂的精華與堂奧。
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陽光普照。維歐蓮(Violaine)拿著法國號,和上百名樂手共同站在活動現場,準備為活動帶來音樂與朝氣。也因為有了他們,示威遊行時常就像場嘉年華。
捷克以博物館向自己國家最重要的音樂家致敬,透過音樂喚醒民眾對歷史的重視;細數台灣重要的音樂家,他們同樣擁有豐沛的音樂能量及對台灣這片土地濃得化不開的愛,當我們思考重建音樂史的同時,似乎可能想想更具體的作法。
2024年是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誕辰200週年,他在他身處的動盪年代以音樂尋找捷克的國家認同;史麥塔納的堅持,影響了日後的德弗札克與楊納傑克,一起奏響捷克之名。
捷克出了3位聞名世界的音樂家,政府也以3人之名籌設了博物館,同時加入各種策展新創意,讓民眾透過音樂認識歷史,讓歷史不被遺忘。或許可以做為成台灣重建音樂史的借鏡。
歷經10年歷練,獨立書店的經營者或者更能面對現實,在理想不變、或多變的堅持下,各自找到魚與熊掌兼得的生存之道。
捷克攝影家Josef Koudelka最著名的照片就是本人舉起手錶,向空無一人的大道按下快門,這次來台展出的照片沒有這張,僅以模仿他的手法向大師致敬。
元老級綜藝節目《超級夜總會》走出攝影棚,開著一台工程車跑遍全台灣鄉鎮125個地方,靠著澎恰恰、許效舜、苗可麗的妙語如珠,惹笑台下千萬觀眾,持續佈施歡笑、送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