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重建台灣音樂史 一起與時間賽跑吧

捷克出了3位聞名世界的音樂家,政府也以3人之名籌設了博物館,同時加入各種策展新創意,讓民眾透過音樂認識歷史,讓歷史不被遺忘。或許可以做為成台灣重建音樂史的借鏡。
2024/10/8
文:趙靜瑜/攝影:趙靜瑜

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台灣,作曲家江文也1936年創作《台灣舞曲》,以原住民節奏元素為骨幹,創作手法突破傳統窠臼,代表日本在柏林第11屆奧林匹克國際音樂大賽獲特別獎。國家交響樂團NSO帶著這首作品赴日巡演。

當時的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呂紹嘉表示,江文也生於台灣,深受19世紀歐洲印象樂派的影響,以作曲家自己本身對台灣和台北城的印象寫作《台灣舞曲》,沒有採取台語歌謠的風格,反而以原住民節奏元素為主軸,在這首創作中表現出肥沃富足且扎根土地般生動的意象,令當時樂壇眼睛為之一亮,

出生高雄的蕭泰然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之後赴日、美求學,專攻作曲,1967年返國後曾任教於台南家專音樂科、師範大學音樂系。1977年因家庭因素,蕭泰然移民美國,創作了《出頭天進行曲》一度被列為黑名單,無法返國。

在美18年蕭泰然積極創作,1988年到1990年3年間,完成了《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協奏曲》三首代表作。1995年解禁返國,蕭泰然陸續發表作品,生前完成近百部音樂作品,涵蓋交響樂曲、管弦樂曲、合唱曲與歌曲等多重形式;創作了紀念228的《1947序曲》,聽見蕭泰然的音樂,就像回到台灣家鄉。

台灣音樂館致力收藏台灣音樂家手稿。(攝影:趙靜瑜)

出生苗栗的作曲家郭芝苑自小接觸北管、南管與歌仔戲,進入中學後接觸到西方樂曲,赴日留學,在學習樂器的路途上並不順遂,卻開啟他的作曲人生。受到前輩江文也的影響,郭芝苑開始致力台灣民族音樂創作。1946年郭芝苑回到台灣受聘新竹師範學院教書,但他完全不會說國語,教學上屢遭挫折;他作的台語歌曲也被套上國語歌詞,在這些殖民政權壓抑之下,郭芝苑仍能堅持創作,郭芝苑將土地化為旋律。以優美的旋律記錄台灣歷史。

欣見重建台灣音樂史已經啟動,政策與細則計畫需要更有延續性,資源珍貴要避免疊床架屋,更要大聲宣告,這些音樂家在國家動盪時所記錄的時代之聲,正是台灣音樂史的主體。

回望捷克對於作曲家史麥塔納、德佛札克與楊納傑克有可以實質接觸的博物館,也加入各種策展新創意,比如與年輕樂迷交流的動畫介紹與音樂體驗,讓歷史透過樂音不被遺忘,或也能成台灣重建音樂史的借鏡。

主題照:作曲家在國家動盪時以樂音記錄的時代之聲,正是台灣音樂史的主體。(攝影:趙靜瑜)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