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尋找屬於台灣的音樂史

捷克以博物館向自己國家最重要的音樂家致敬,透過音樂喚醒民眾對歷史的重視;細數台灣重要的音樂家,他們同樣擁有豐沛的音樂能量及對台灣這片土地濃得化不開的愛,當我們思考重建音樂史的同時,似乎可能想想更具體的作法。
2024/10/8
文:文化+雙週報編輯小組

2024年是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誕辰200週年,他在他身處的動盪年代以音樂尋找捷克的國家認同,捷克今年舉辦「捷克音樂年」活動,從古典音樂、歌劇到戶外免費演出,讓這些音樂繼續演繹,繼續定義捷克今天的國家身份。

其中史麥塔納使用捷克語言創作,也大量使用民謠的元素與風格,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獨立之後,他的音樂《我的祖國》更成經典。史麥塔納博物館位於伏爾塔瓦河岸,遠眺布拉格城堡,是舊城的自來水廠。《伏爾塔瓦》正是作曲家史麥塔納最知名作品之一。

以《新世界交響曲》驚動世界的德佛札克,他的出生地小屋位於布拉格以北35公里的波西米亞小村莊拉霍澤維斯(Nelahozeves)。他是當地屠夫和旅館老闆的兒子,發揮音樂長才,他將捷克民間音樂節奏轉成交響樂,被音樂史上稱為「定義了波西米亞音樂的民族風格」,捷克以他出生地所在的小屋成立博物館。

此外,楊納傑克生前所居住的小,目前也成為博物館,在這棟建築物收藏楊納傑克的樂譜等重要作品。紀念館也以動畫介紹楊納傑克生平,讓後代了解前輩作曲家的一切。

細數台灣的音樂家,有江文也以台灣之名拿到奧林匹克大賽音樂類特別獎;有蕭泰然寫出《1947序曲》用樂音紀錄228;只會說台語的郭芝苑,因為歷經日治及國民黨統治,失語的他只好獨居苗栗苑裡,累積台式創作。

這些音樂家為國家動盪時所記錄的時代之聲,正是台灣音樂史的主體。從捷克音樂家博物館的做法,讓歷史透過樂音不至於被遺忘,這些做法值得台灣借鏡。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