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如今「圓點」早已是草間彌生的招牌,但在年幼時期,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或許也未能想到,這些在她眼中伴隨一生的幻聽幻覺,有朝一日會是現代人所渴望了解的世界,她以藝術造就了一種脫離塵世的烏托邦,也解放了為疾病痛苦的自己。
路上的旅客、朝聖者,在天寒地凍中被雨水打中,伴隨一陣陣歡呼聲,這才發覺不斷落在身上的是皚皚的白雪。大夥兒興奮之餘,街邊小販告訴眾人,這是達蘭薩拉2024年的第一場雪……
年年頒獎,幾家歡樂幾家愁,錯過了獎項不需要否定自己,但想要得獎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
片面的影像很多時候是看圖說故事,決定性瞬間到底決定了什麼……
林郁婷東京奧運遭淘汰,巴黎奧運拿金牌,不同時空,類似畫面,心情卻大不同。
期待機器乖乖,所以餵它吃乖乖,在科技與迷信之間,充滿文化及人性。
「AI內閣」開記者會,場佈階段,人工智慧未及上場,「工作人員」智慧先派上用場。
因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各國陸續宣示於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台灣也不例外。當各界還在觀望如何因應這波「減碳大作戰」,表演藝術已然悄悄起步,而且令人刮目相看。
搞劇場的人相對資源比較匱乏,但對山峸設計創辦人袁浩程來說,這種匱乏不但不會限制想像,還擴大了想像的可能性。他讓道具布景有機會再被其他劇團利用,透過整理民間廠房作為劇團的家,一個安心儲存謀生傢伙的地方。
歐美對於綠色環保的覺醒,或可做為前車之鑑,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綠色永續的動能。從今天開始,一切都不會太遲。
不要小看表演藝術的力量,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的3大表演藝術場館證明,表演藝術工作人員可以在節能減碳的行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韓流襲捲全球,韓國現在最流行什麼?是短羽絨外套,而且受到青少年喜愛,韓媒已開始討論流行的原因,但最該探討的應該是隱藏於這些流行背後的物質主義文化。
18年的歲月,匆匆、忙忙,卻足以讓一個小孩長大成人。便利貼上有媽媽寫著自己與誠品的故事,而這只是其中一個交集。這片牆、空間、書與無數的人來人往,乘載著每個人對於書店的想像與愛。
老字號文學雜誌《幼獅文藝》於2023年12月畫下句點,讚嘆之聲有之,惋惜之聲有之,不可否認的,70年來歷任主編為文藝新手提供初試啼聲舞台的用心與努力,已經為台灣文學貢獻了珍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