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拍攝的所有來賓眼神一致的看向鏡頭,我看到主辦方攝影的用心,同時在心中一首歌的旋律響起……
捷克攝影家Josef Koudelka最著名的照片就是本人舉起手錶,向空無一人的大道按下快門,這次來台展出的照片沒有這張,僅以模仿他的手法向大師致敬。
524立院審查國會職權修法,綠營立委在議場內施放藍、白、黑3色氣球並高喊口號,一顆氣球在天花板上飄上飄下,成為焦點……
每個人對「家」有不同定義,在這個社會的某個角落,5把雨傘就是他的「家」。
每一天都可以是台灣文化日,台灣文化已經可以走向世界、被世界看見。
元老級綜藝節目《超級夜總會》走出攝影棚,開著一台工程車跑遍全台灣鄉鎮125個地方,靠著澎恰恰、許效舜、苗可麗的妙語如珠,惹笑台下千萬觀眾,持續佈施歡笑、送愛地方……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1997年出版後持續熱銷,也在台灣被改編成同名舞台劇,連演了13年。關於生命教育,我們永遠學不完⋯⋯
90 年代台灣出現《少年吔,安啦!》,有槍械也有青少年徬徨,彷彿也暗喻著衝掘網羅、大鳴大放過後的台灣人,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成立超過半世紀,從傳統紙本地圖,轉型到電子地圖,再到開發地圖文創、參與社區營造,「大輿」無役不與。「大輿」的歷史,就像一部微型台灣地圖製作演進史。
從迷人的巴斯來到如今被湯姆帕克視為第二故鄉的台灣,起點是因為一場戀愛,既是愛上台灣姑娘Angel,也是愛上台灣的土地。在一問一答中,湯姆帕克展現對繪畫的愛、對台北城市的熱情,也讓人明白,他畫中的溫暖,其來有自。
地圖是戰略,是資產,是認識未知的途徑,何其重要。但對古地圖收藏者、文史工作者高傳棋來說,地圖是生活的軌跡,是歷史的呈現,是常民生活的記憶。
在GPS科技應用發達的今天,古地圖已經失去地圖最重要的標示距離、地理功能,但上頭的符碼,卻如同現代人得以一窺往日的時光膠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怎麼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也能從中為自己所在的土地找到歷史定位。
從「諧擬」金鐘獎的搞笑獎項,變成一個YouTuber界同歡重視的年度盛事,即將走到第4屆的「走鐘獎」,走出自一條自己的路……
眼下紅男綠女,從前的錐心刺痛,現在的深沉悲傷,誰能縫補前世的傷口?
我們的國民教育,多半只引導學生用「遺址考古」的眼光來看待一直在島嶼上生活著的原住民族,本書卻藉由女兒阿洛和執筆者藍雨楨的提問,一頁一頁翻開父親記憶的寶庫,以及上千首珍貴的阿美族歌謠紀錄,共構出以阿美族為主體的歌謠史片段……
傳統布袋戲出身、卻在歐陸與當代劇場合作的國際偶戲大師楊輝,以及回到嘉義創團、決定用「鄉村包圍城市」的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要用不登大雅之堂的故事、接地氣的通俗語言,闖進戲劇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