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當台灣黑熊遇見美國護林熊

也許這正是山的魔力,台灣黑熊與美洲黑熊,這些本來就在的,或是外來的,甚至如我這樣匆匆來去的旅人,它都能包容一切,而能留下的是什麼樣的身影,時間永遠公平。
2024/7/15
文:王寶兒/攝影:裴禛

身為女性,身處在一片森林中,妳會寧願遇到一隻熊還是男人?

這是在社群媒體Threads上曾被熱烈討論的假設性問題,當我走在台中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時,不禁想著:「如果是在這裡,好想遠遠看一次台灣黑熊。」

此回答其實也非關大家爭論不休的性別議題。想起這個問題的起點,源自前期「嗨,我在森林上班」採訪中,剛好走訪了一趟大雪山。而行前雖知曉大雪山是著名的有熊森林,但捫心自問我對台灣黑熊的印象淺薄,仍停留在那種如吉祥物的Q版可愛圖像,並無太多想法。

鞍馬山工作站保育業務承辦蔡子柔。(攝影:裴禛)

沒想到上山當天,竟有3組開車的遊客向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通報,親眼目睹台灣黑熊過馬路,才讓我意識到,台灣黑熊與人的距離其實遠比想像更近。

大雪山遊客中心今年新設常設展「重返林業現場」,其中就特別分區向遊客介紹台灣黑熊。鞍馬山工作站保育業務承辦蔡子柔說,大雪山地區是台灣黑熊重要活動地區,在展覽所呈現的研究資料與器具,能讓人更知道怎麼在森林中與黑熊共處。

展中螢幕不間斷播放影片,好奇看向鏡頭或是在山林中漫步而行,都是紅外線相機捕捉到的台灣黑熊活動身影。蔡子柔指向螢幕旁的路線圖,山區中分布著不規則線條,五顏六色方向是研究團隊所記錄的台灣黑熊足跡。

研究團隊以裝置展示台灣黑熊移動路徑,民眾可抽出玻璃板,一一檢視不同顏色路徑的移動範圍。(攝影:裴禛)

蔡子柔說,曾被捕捉施放過的台灣黑熊會有黃色耳標及衛星頸圈,這幫助研究團隊能夠更了解台灣黑熊動向。而展場中特別還原黑熊誘捕籠設置場景,「誘捕食物通常是台灣黑熊最愛的蜂蜜。」

研究團隊以裝置展示台灣黑熊移動路徑,民眾可抽出玻璃板,一一檢視不同顏色路徑的移動範圍。(攝影:裴禛)

平心而論,在森林中如果遇到台灣黑熊,當然還是會緊張,像是隨行同事夜宿時聽

到小木屋外有動物抓撓房屋聲,我口中喊「好希望是台灣黑熊」,但心中其實也有點害怕。

蔡子柔笑說,展覽也是希望能讓民眾知道在走進有熊森林時,可以如何避免與黑熊交鋒,例如大聲說話、使用熊鈴等,黑熊其實會自己避開人類,若看到誤捕黑熊或是受傷黑熊的話,則一定要記得查詢管理區專線回報。

在這趟為期2天的採訪中,氣候其實非常不穩定,別說本就稀少的台灣黑熊了,連夜行飛鼠也難看到,在展覽中繞啊繞,以安全距離看著影像,也算間接圓夢,大雪山以生態豐富著名,展中也收錄多種鳥類標本,沒想到的是,走著走著,竟在這裡看到了美洲黑熊。

更準確地說,是美國有名的護林熊吉祥物思莫基熊(Smokey Bear)的圖像。

台灣黑熊誘捕裝置,可見鐵柵門上方懸掛誘餌盒,鐵籠內還會有蜂蜜,吸引台灣黑熊走入深籠中。(攝影:裴禛)

這隻思莫基熊戴著帽子,要不在鐵片招牌上神氣地宣告「Welcome To The Forest!」要不就是得意但又有些突兀地,與早年「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各級森林火災危險度應行注意事項」中文文宣上並列。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技正李彥屏解釋,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林場,其實就是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前身。而相較現代人熟知的台灣林場如阿里山、八仙山等,多是在日治時代建立,大雪山林業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1959年)建立,並在美援幫助下而生。

回望當時,正處於二戰過後,百廢待舉之際,政府需要大量木材與其製品以推動加工。新闢林場,拓增薪火是必然之舉,大雪山林區因鄰近八仙山木場而被相中,公營的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便在美援貸款下風火成立。

左上角鐵板為美國有名的護林熊吉祥物思莫基熊(Smokey Bear)。(攝影:裴禛)

現今東勢林業文化園區便是過去負責加工、儲木大雪山運下木材的重要據點,且因美國資金援助,成為台灣首例引進美國系統機具的林業公司。這也是為什麼,可以在大雪山遊客中心常設展中,看見印著美國護林熊吉祥物的宣傳文物。

「但機具使用美國的,這與其他林場有什麼不同?」我問。李彥屏回應,最大關鍵是效率,不管是使用卡車公路運材,或是動力鏈鋸伐木的方式,都能快速因應數量龐大的木材,「因為卡車的關係,馬路還比較寬呢。」

我們也走訪了東勢林業文化園區,看見大氣而開闊的辦公廳舍,還有已改造為生態池的貯木池。園區介紹,當時製材廠總面積約28公頃,員工總人數約275人,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具現代化與最大規模的製材廠。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現已轉型為民眾休閒踏青的好地點,如貯木池成為生態池。(攝影:裴禛)

但輝煌歷史翻頁卻也只是時間長河的頃刻之間,短短15年,大雪山林業公司因經營困難而被裁併至林務局下。原來,美式機具是特點,但也藏著隱憂,台灣樹木如檜木、扁柏等,屬於單價高昂的珍稀原木,且形狀不規則,其實與美國製材場使用機具所適用木材種類並不相符,反而造成林木耗損量過大。

15年雖短,但這隻在美國家喻戶曉的護林熊就這樣跟著各種文章、機具留下來了,與原先便棲息著台灣黑熊的山繼續共處。

也許這也正是山的魔力,台灣黑熊與美洲黑熊,這些本來就在的,或是外來的,甚至如我這樣匆匆來去的旅人,它都能包容一切,而能留下的是什麼樣的身影,時間永遠公平。

主題照:台中大雪山遊客中心今年新設常設展「重返林業現場」,其中以專區介紹台灣黑熊,並分享人類如何在有熊森林與其共處。(攝影:裴禛)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