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戲說台灣」5000集 驚豔鄉野傳奇與宮廟文化

台灣本土戲劇「戲說台灣」23年累積5000集,結合台灣宮廟文化、台灣在地鄉野傳奇,「陪伴」觀眾一起成長……
2024/7/14
文:洪素津/攝影:裴禛

大家晚上7時30分都看什麼電視配飯吃?台灣本土戲劇「戲說台灣」花23年交出5000集里程碑,歷史甚至比新型態的8點檔還要悠久,「戲說台灣」結合台灣宮廟文化、台灣在地鄉野傳奇,發揮文化傳承功能,更有「勸人向善」的核心概念。

「戲說台灣」自1999年開播,於每週一至週五的晚間7時30分播出,到目前已走過23個年頭,更是台灣最長壽的古裝電視劇,也曾發行過影音光碟;故事集結台灣各地鄉野和宮廟故事,加上編劇的想法進而製作出趣味且富教化意義的系列故事劇集,聚集在播放單元前旁白會先介紹故事的背景。

日前三立電視台為了慶祝「戲說台灣」突破5000集舉辦記者會,記者會上更推出「戲說台灣」年度大戲「天燈媽祖」,「戲說台灣」總監製龔美富表示,一部戲劇要突破5000集真的不簡單,「堅持做1件事20多年很難,但這就是秉持傳承台灣民俗使命的職人精神」。

龔美富舉例光是媽祖的故事,不少節目都已經拍過好幾個版本,要如何出奇制勝正是這部戲延續的關鍵,透過電視台數據分析,龔美富發現觀眾特別喜歡神明大戰妖獸的「雷光四射」,這時就可以在後製上面做個加強。

「戲說台灣」內容多元,舉凡「天燈媽祖」、「肉身菩薩」、「土地公還俗」等單元劇都讓人相當好奇,甚至會讓觀眾想像戲裡的神明怎麼「凡人化」;另外在地鄉野傳奇也可以透過編劇的發揮,變得更加貼近事實,藉此引發在地人的共鳴。

不過龔美富特別強調,故事內容比較無法改編在地社會懸案,「因為這些案件沒有結果,也不能胡亂做一個結局,會混淆觀眾」,戲劇內容需要天馬行空去發想故事,甚至詢問民俗專家,才能促成一齣寓教於樂的單元劇。

龔美富認為,「戲說台灣」結合在地文化,透過在地的鄉野傳奇,吸引當地人觀賞,也可以發揮出「適地性」,讓在地人更了解自己,更可以宣揚自己的故鄉。(攝影:裴禛)

龔美富進一步分享「戲說台灣」如何結合台灣宮廟文化、台灣在地鄉野傳奇,發揮所謂的「適地性」,來吸引海內外的觀眾。龔美富坦言透過編劇的田調,加上現代網路發達,要啟發故事其實順利,再者可以透過跟當地宮廟結合,以宮廟神明作為發想,再添加故事完成劇集。

另外也可結合在地文化,透過在地的鄉野傳奇,吸引當地人觀賞,也可以發揮出「適地性」,讓在地人更了解自己,更可以宣揚自己的故鄉,「挖掘宮廟文化,結合在地化,再從在地文化把故事置入」。

「戲說台灣」的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故事的主軸核心都是「勸人向善」,而非倡導「迷信」,龔美富直言,「這是台灣文化正能量的展現,所以我們不要太迷信」。

演出台灣的故事並不簡單,除了故事引人入勝,後製動畫以及妖怪造型都要再進化,龔美富提到,劇情要與時俱進,單元會重複,但要如何加入新元素讓觀眾想看,另外還有拍攝場地,「現在要找古時候街景所剩無幾,或是找到很適合的四合院,但卻發現房間已經被裝了冷氣,除了經費預算,場地算是我們首要克服的困難」。

從前置到拍攝,總會發生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發生,常有編劇編完故事後,晚上睡覺時會接受到神明指示,「神明入夢來說故事的過程不是這樣的」;又或者原本預定好的演員神明不喜歡,導致拍攝不順利,「擲筊詢問神明後,換成神明指定的演員,劇組就順利運作了」,這讓龔美富感到十分神奇。

龔美富坦言戲劇結合宮廟神明、還有在地故事是自他上任以來就一直想做的事,如今有了5000集這個里程碑,「我覺得就是成就感,就是職人精神,徹底了解台灣文化的職人精神」,龔美富進一步解釋,可以打出「戲說台灣」這個品牌有多不容易,「就是為了保存台灣在地的文化、語言與民俗,而完整且豐富的内容,不止有面向台灣本土市場的實力,更滿足了海外華人、東南華人的需求,是台灣内容長期南向輸出最好的代表作」。

希望「戲說台灣」在傳統內的上持續創新题材,包括演員、情節也持續求新求變,再透過定期數據分析了解年輕族群觀看行為,作為調整的依據,才能創造出現在具有國際輸出實力的內容,也發揮「陪伴」的功能,陪伴台灣各領域的觀眾挖掘台灣,關心的台灣的歷史文化、宮廟文化、傳奇故事文化。

台灣本土戲劇「戲說台灣」歷時23年交出5000集里程碑,已成為常民生活記憶的一部分。(照片提供:三立電視台)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