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事件篇》文學獎開第一槍 台大:何不找出與AI共存玩法

第26屆台大文學獎試辦人與AI共創的試辦項目,創文學獎先例,台大中文系副教授吳旻旻認為就成果看來,每個人都和AI打出了一場精彩的合作賽,在扎實語文功底提問引導下,迸出趣味十足的文字實驗。
2024/7/15
文:葉冠吟/攝影:王飛華/圖片提供:台大文學獎

「請用嘲諷的口問告訴我,如果我寫的詩很少人喜歡怎麼辦?」
「把你的詩變成梗:無論是胡說八道還是亂寫一通,只要把它們社交媒體上,誰知道呢。也許你的詩會成為下一個熱門梗!科目三!跳起來!」

這是台大文學獎試辦項目得獎者王昱忻的參賽作品〈傲嬌的AI詩人〉內容,來自她與AI的真實對話。

在運用AI創作屢傳爭議之際,邁入第26屆台大文學獎,今年在小說、散文、新詩、劇本等傳統正式項目外,首度開放人與AI軟體共做的試辦項目,創文學獎先例。「文學世界該接納或斥逐人工智慧?AI 軟體生成文本的成效,是否仍取決於不同使用者的創意提問與文字修正?」是台大文學獎簡章提出的疑惑,也是本屆評審委員會試圖探討的議題。

「畢竟這兩年AI話題非常熱,不得不思考,文學創作能不能使用AI?」台大中文系副教授、台大文學獎諮詢委員會主席吳旻旻,在權衡智慧財產權疑慮、創作公平性,又不想過於保守,最終決定以「試辦項目」來嘗試。

台大文學獎今年首次試辦人與AI共作項目,為AI跨足文學創作開第一槍,目前徵文已結束,得獎結果已出爐。(圖片提供:台大文學獎)

吳旻旻笑說,大家其實都很關心AI到底文筆如何,「偶爾看到有人抱怨AI小說寫得很差,但會不會是因為沒有好好跟它玩,沒激發AI潛力」,但又想在文字裡看見「人類」的創意,因此訂定限縮範圍的規則。

她解釋,本屆試辦項目包含「文學對話」、「故事接龍」兩個組別,前者讓參賽者整合AI評論後評析文學作品,後者則與AI共同完成一篇小說。嚴格規定,每則2000至2500字,包含2至5次對話,參賽者撰寫部分至少200 字,可增刪AI所生成的內容,並得附上對話截圖。

最終收件成果確實帶來許多驚喜,報名者幾乎都是文學獎常勝軍,作品平均表現讓人驚豔,看得出來每個人都磨刀霍霍向AI挑戰,像打一場痛快的兵乓對決。

投稿者直球對決AI 情境設定玩出高創意

吳旻旻指出在作品裡,都看得出投稿者在「情境設定」上都發揮極高創意跟幽默感,不像學生平時抄報告四平八穩、打官腔的AI敘事,更有不少人會直接拿AI開玩笑。

例如得獎者之一的許茹晴便直接和ChatGPT直球對決:「你覺得AI所生成的內容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文學嗎?你如何生成文本?這難道不會有抄襲問題嗎?」一題題逼問AI;同為得獎者的陳柏豪則在作品〈詩與遊戲〉中,真摯與AI討論:「詩歌本身作為最精練的一種文學形式,面臨過多的資訊,似乎正逐漸『淹沒』在過於繁盛的詞藻的海洋中,人工智慧會不會以其生成文本和窮舉的能力加速這個進程?」

吳旻旻也難忘有人直接請AI評斷AI、很有巧思的善用工具。得獎者關鈞謚就將詩人鯨向海的詩作〈初戀的墓地〉交由3種AI軟體,ChatGPT3.5、Gemini、Claude 3 sonnet評論,要求它們「根據詩的脈絡給出完整解析,不須加油添醋」。最後再使用付費的ChatGPT4進行評分,而在3名AI參賽者中,它給師出同門的ChatGPT3.5分數最低。

吳旻旻表示,整體來看,得獎者幾乎都較有文學創作經驗,或對文學有深刻認知者。寫作方式主要有2種,一是和AI好好玩一場、掌握AI特性,訂定情境特性;另一種是把AI當助手,就它提供的初稿改寫、整合出自己的內容。

台大中文系副教授、台大文學獎諮詢委員會主席吳旻旻認為,本屆人與AI共作的試辦項目,完全以創意為重,讓AI發揮AI擅長的事情,人則做人擅長的事,是一次有趣的文學實驗。(攝影:王飛華)

例如今年台大文學獎新詩首獎得主吳舒婷,在試辦項目也有兩篇獲獎作。在文學對話組的作品〈論現代文學——與人工智慧的對談〉,她提出「理解現代文學需要理解古代文學嗎?」相關問題,AI原本的回答相當制式且枯燥,吳舒婷把整個對話改寫為當代讀者在神廟與不同星球的泰坦巨人對話,吳旻旻認為相當有韻味。

「試辦結果完全考慮創意,讓AI發揮AI擅長的事情,人則做人擅長的事,我們把這次徵文當做一次文學實驗,很精準的去享受這個遊戲」,吳旻旻開心分享。

唯一可惜的是,目前AI內容仍有著作權疑慮,資訊來源來自網路大數據與演算法,吳旻旻說:「我們無法為它的言論負責,它可能在無意間偷走或抄襲了他人文字,使用者則不自知」,因此試辦項目的作品暫時不公開、也不會收錄進得獎文集。

讓人做人擅長的、AI做AI擅長的

身為從事語文教育的教師,吳旻旻認為文學創作者仍有不可取代性,「每個人對文字的需求不同。如果將文字工作全部交由AI快速生成,對一些人來說是不精準,無法滿足的。」

吳旻旻表示,好比3個8度音的電子琴,雖能彈奏出大部分的曲子,但有些樂曲還得要88鍵的鋼琴才能完成,而人們會被那些旋律深深打動,「每個人渴望的精神空間有所差異,AI能符合日常生活的常人需求,但我們還是有點貪心,想要被詩人所構思出來既精巧又深刻,而且『空前』的作品狠狠撞擊心臟,像是陳黎只用四個字寫出〈戰爭交響曲〉,AI應該是沒辦法。」

不過她最擔心的是,在AI協助下快速產製的內容會讓學生不再有耐心,過度依賴AI,導致詞彙量、邏輯性與文字敏銳度都會慢慢退化,因為文字能力是需要一遍又一遍練習的思考訓練。平時,她就常會建議學生創作時,得把腦袋最先冒出的2個想法拋棄,第3個才是比較有趣的,而AI通常提供的,就是最中規中矩、四平八穩的內容。

無論是否使用AI創作、撰寫內容,吳旻旻強調,她最在乎的是誰來主導、構思內容,執筆者是否會為自己的產出負責。好比醫師在醫療過程使用AI協助鑑定,但仍得為最終結果把關,用他的專業知識判斷病人體況與AI診斷是否吻合。

人類固然資搜、統整能力不可能比AI快,仍能負責把關,吳旻旻也期待人們透過專業與判斷力,讓AI成為助力而非阻力,共同玩出新的風貌。

主題照:台大文學獎今年特別試辦人與AI共作項目,為AI跨足文學創作開第一槍,引起廣泛討論,比賽結果已出爐,圖為頒獎典禮現場。(照片提供:台大文學獎)
172.30.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