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文學創作共有48本作品入圍決選,涵蓋長短篇小說、詩集、散文、圖像小說、圖文創作、攝影集等豐富類型,更有數本作品兼具跨文類與敘事媒介的特質。這之中有文學巨人正常發揮,更多青年作家頭角崢嶸、秀異其中,每本作品都備受青睞,因此在數輪討論與投票過程,每位評審票數從心水分流到悅納聚合,最終遴選出8本中文創作、4本翻譯作品為年度代表,作為2021年度文學出版的一個風景切面。
無論是近年於國際得獎的翻譯作品,或年度中文創作,「倖存」是十分凸顯的主題。
從黑暗歷史中倖存的《最後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畫鳥的人》、《戰時燈火》,對於東亞殖民過往、歐洲的戰爭遺緒的回應,不再是以大歷史下的個人為觀看焦距,而是從個人負載的小歷史為景深。
評審認為《成為真正的人》很適切地把史料變成讓人成長、讓故事成立的扎實舞台,並透過故事凸顯歷史的流動性,是十分成功的台灣歷史小說。而《最後一個人》閱讀上的艱難是評審們共同經驗,但基於上百位倖存者證言寫成的小說,以文學呈現倖存者的存在之難,也讓抹除自身與記憶才能存活的女性經驗超越國族象徵,將歷史議題帶到另一層次。
在政治風暴中倖存下來的有《沒朋友,只有山》、《倖存者,如我們》、《半蝕》三部作品,皆在書寫媒介、難民議題、香港抗爭等主題上緊密貼合當代處境。
這些作品在評選討論中都有強力的擁護者,認為分別代表了社交媒體等科技如何施力於寫作、幫助讀者換位自省,也在僵局中推進思考的時代之書。評審們也認為,這些作品共同呈現的是書寫之難,難在於肉身受限、恐懼縛靈、資源匱乏,也難在與當下的距離太近留有遲疑,但三部一起呈現了屬於這個時代的難民共同體(庫德族、羅興亞、香港),並且將國際政治拉回人的生存處境,直指問題核心。
在性別認同與成長路上倖存下來的《無法平靜的夜晚》、《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我長在打開的樹洞》、《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都以青少年為敘事觀點,寫出透澈的心靈景觀。
有評審認為《無法平靜的夜晚》擅於調度生活中的細節,以高度物質跟感官的經驗直指身體的恐懼、幼小生命的脆弱。同樣的暴力、創傷、失語等主題在《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則以更簡潔詩意的敘事呈現,評審們也認為中文翻譯細膩保留了小說中那些凝結痛苦感受的句子與語氣。
而這樣深緊的筆觸,在《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則鬆了下來,有評審盛讚此作渾然天成,文字乾淨從容,與認同(原住民、性/別)有關的語言和經驗都如水般自然流淌。《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的清新感也讓多位評審留下印象,小說以興奮躁動、懼怕不安的氛圍掌握死亡、文學的複雜性,並讓書寫成為成長與存活的儀式,也回應了一個屬於台灣的文學世代課題。
與至親死別後倖存下來的普遍經驗,在《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死者的孩子》、《摯友》中都有不同的象徵處理,如個別以食、夢、狗作為記憶與情感的替代容器,延續或延遲失去的對象與空缺。其中,多位評審深受《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觸動,在諧趣筆調中回憶破敗的家屋與親屬關係、悼亡妹妹與共同體的不再完整、一直到以「双子」之名續命,深深的苦難與情感暗潮洶湧於幽默文字底下,卻又節制且不暴露。
道出以女人之姿存活就是奇蹟的數部作品:《女孩、女人、其他人》、《在所有母親之間》、《倒數10分又38秒》、《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則在種族、母職、階級等層次更複雜化也立體化性別倖存者的處境。《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是其中唯一的一部詩集,但有評審觀察到這些詩作序列從跨時代與跨地域的觀看哀悼香港、到異地找到生命安定之所,並因為孩子得到拯救,將人生鋪展在高度純熟的語言藝術之中,穿刺批判的力道亦絲毫不減。
從「人」的倖存經驗轉譯生存,上列作品提出了「非幸福」的模樣與想像,也觸及非常狀態下的日常景觀。評選委員認為此次亦有多部作品將日常文化中的倖存物件與幸福瞬間以文字留下,透過跨代繼承,也透過情感維繫。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皆以上一代的記憶重構俗民日常與人情。多位評審驚艷於《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如何細緻構築一個我們都非常熟悉卻又未曾真正理解的生活,以父親的職業為主題,但小說厲害之處在於建立鄉里之間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非善惡二元、人物立體又緊密聯繫,很台灣、也很有生命力。
而鑲嵌在父輩生命中的俗民文化,在《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則是父親形象、個人成長的基底,也因此有評審認為作品中的人情世故較限縮於單一角度,對主題也期待更多。
家族三代女性的購物飲食日常則在《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中被賦予豐厚的時代與地理性,有評審盛讚此作寫成不是靠資訊堆疊,而是把過去喚回的能力,透過書頁讓一碗麵香縈繞不已。
《逝物之書》與《感情百物》則皆透過極富個人風格的文字為消失的事物注魂。好幾位評審折服於《逝物之書》的選題想像與能力,也為台灣讀者示範了知識性散文的魅力。張亦絢《感情百物》在有限的篇幅裡為物件注入哲思、感情,也建立讀者與作者、物件的關係,百物書寫計畫完成度很高,不時轉換筆法與觀點,讀來不重複且享受,是本次未能入選的遺珠。
而《Bacon Ice Cream》、《樹下長椅》兩部非文字作品在有限名額中未能入選的遺憾,無損於作品本身重新觀看日常風景的獨特視角。
作為唯一進入決選的攝影集,《Bacon Ice Cream》呈現拍攝者掌握日常中出現的一瞬間非日常感的藝術敏銳,作品編排讓相反事物共存,也奇妙地讓日常破碎瞬間聚合。《樹下長椅》以一座長椅為舞台,刻畫來來去去的人生風景,在當代的城市清潔運動中逐漸消逝。此作以圖像發揮敘事的能力讓評審們一致肯定,也激起「圖像小說」此一類型的討論;然而評審也認為作品圖像的成功奠基在普遍的人生經驗、缺少轉折,少了一點撼動人生觀的力量。
無獨有偶地,另外兩本入圍的翻譯圖像作品《我的日本夢》、《辛波絲卡・拼貼人生》亦都以個人/他人「人生」為基底,刻畫跨文化代表性事物、與跨時代的心靈生活,圖像部分都十分優異,但將圖像單獨來看的話敘事稍嫌跳躍,這幾部作品都豐富了圖文創作/圖像小說的創作類別。
當然入圍決選作品中不乏更新既有人生觀、世界觀的佳作,其中多部皆以近未來、科幻主題、與精巧的小說設定回應當下世界的困境。如《零度分離》與《克拉拉與太陽》都讓AI說話,但內涵各異,有評審們點出這個不同於人的敘述角度在書寫上有其難度。《零度分離》在小說前部已將形式確立,後段少了一些驚喜;《克拉拉與太陽》聚焦機器人的「學習」與「陪伴」讓科幻鑲嵌於現實,精彩地將概念執行,但也較符合人類世界的法則。
《革命的那一天》則強烈撞擊既有世界觀,有評審青睞此作將當代快速跌宕發生的議題,以本能般的書寫能力自然放置於小說,也有評審認為小說不斷將議題高速大量投擲出來,難免有眼花撩亂之感。
同樣的,《新寶島》也展現了寫作上的一個奇觀,將兩個國家以百科全書式的轉移換位重構,讓多位評審折服於寫作上能如此調兵遣將。有評審覺得大交換的設定有太多細節、不同類型的人可以更完善處理,但此作依舊是台灣小說的奇觀之一。
而一樣帶有近未來設定的圖像作品《電幻國度、迴圈奇譚、洪水過後》、《成為洞穴》都同時將文字與圖像發揮極致,也帶有環境意識而受多位評審支持。特別是《成為洞穴》在形象化能力與文字發想都有極高藝術成果,觸及也更新讀者對於無以名狀之人事物的感官體驗,而非僅是他我間的倫理分界。
就如《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作者不斷透過書寫耕耘的環境哲理,並以新作超越地理空間,將深層時間、人類精神世界的運作融合文字藝術。有評審將此作與《樹冠上》並置閱讀,透過小說想像人與植物溝通的可能,想像植物的行為與道德觀等等,將讀者帶往知識未能所及的境地,但小說末段敘事留有遺憾。
最後回看過去一年台灣、華文創作的出版景觀,可以看到27部作品中有一文類成果豐碩,即佔了超過四分之一的詩集作品。有評審指出,這批詩作不同以往的以語言實驗、生活精神面為題的創作傾向,各詩集都有獨立概念,且整部詩作主題集中。
如《這裡的電亮那裡的光》有著高度的全球化問題意識;《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的詩如軟軟的刺,發出不安跟騷動;《深海作業》在硬體與軟體都在於主動尋找文字亮光;《國語》從標題直指語言與認同問題;《忐忑》、《偽神的密林》都以精緻的語言藝術、穿梭於生活不安;《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還給「性」它該有的原始露骨。也有評審注意到,許多部作品都已獲文學獎支持、國家單位補助,或許也影響了出版主題與出版量的集中、提升。
詩集以外各部佳作也延續近20年來的台灣學熱度,但有評審觀察到,這些以台灣歷史文化為題的本地創作,多不再執著認同政治,或對台灣抱持一種舒服自持的態度。從《成為真正的人》、《哨譜》、《新寶島》等三部(類)歷史小說來看,時間與空間皆不再局限於台灣意識的萌芽或台灣土地的形狀;《時光莖》、《貓在之地》、《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更從跨國、跨物種、老年世代慾望回望自身;《十種寂寞》對台語漢字化的精準表達,可對照《國語》、《廢墟的故事》的馬華語言經驗與在台處境。
評審們十分共感的是,最終獲選的作品反映的不只是2021年,而是整個10到20年,台灣以及世界對某些議題想像的變化、累積的知識碎片、面對(或製造出的)多元危機。因此多部作品處理生還跟國界,也同步更新知識與心靈的結果。透過這些年度入圍作品(以及更多的遺珠),我們得到知識性的審美、閱讀的愉悅,這是評選會議最後留下的光影與餘味。
•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郝妮爾著,南方家園出版
•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曹疏影著,黑眼睛文化出版
• 《成為洞穴》,文、圖:川貝母,大塊文化出版
• 《成為真正的人》,甘耀明著,寶瓶文化出版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洪愛珠著,遠流出版
•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程廷 Apyang Imiq著,九歌出版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楊双子著,寶瓶文化出版
• 《拉流斗霸》,高俊宏著,遠足文化出版
• 《新寶島》,黃崇凱著,春山出版
• 《綠色牢籠》,黄胤毓著,前衛出版
• 《大地之下》,羅伯特.麥克法倫著,Nakao Eki Pacidal譯,大家出版
• 《世界是垂直的》,史提芬.葛雷罕著,高郁婷、王志弘譯,臉譜出版
• 《白銀、刀劍與石頭》,瑪利.阿拉納著,楊芩雯譯,時報文化出版
• 《吃佛》,芭芭拉.德米克著,洪慧芳譯,麥田出版
•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王鷗行著,何穎怡譯,時報文化出版
• 《羽毛賊》,柯克.華萊士.強森著,吳建龍譯,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 《真菌微宇宙》,梅林.謝德瑞克著,周沛郁譯,果力文化出版
• 《從人到鬼,從鬼到人》,顧若鵬著,江威儀譯,遠足文化出版
• 《逝物之書》,茱迪思.夏朗斯基著,管中琪譯,大塊文化出版
• 《最後一個人》,金息著,胡椒筒譯,時報文化出版
內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