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選擇,必須做出決定,小至吃什麼、穿什麼,大到決定幾百萬的交易等。面對決定時,我們通常相信自己可以客觀的權衡事實,做出理性、深思熟慮的決定。然而,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大腦捷思法的影響,不自覺的犯錯或做錯決定。本書內容就是盤點人類心智中各種捷思所產生的偏誤,將這些偏誤分8章做說明討論,最後提出7種避免偏誤的解決策略。透過這7種實用策略的協助,幫助我們改善決策失誤,並有望成為永久行為的一部分,讓「精準決策」成為可能。
文章節錄
《精準決策:哈佛商學院教你繞開大腦的偏誤,不出錯的做出好判斷》
採納局外人觀點
我們在第一章中要求你估計十個不明確的數量,並針對估計值設定98%的信賴區間。正如我們先前提到的那樣,儘管信賴區間有98%,但大多數人只能正確回答十個項目中的三到七個。這項研究支持了人們對自身決定過度自信的普遍發現。有趣的是,在人們進行這十次估計之後,被要求預估在其信賴區間做出正確解答的問題總數時,整體的估計卻又相當準確30。也就是說,參與者普遍明白,在他們的98%信賴區間中,只有三到七個是真正正確的估計值。
康納曼和唐.羅非羅透過理論來解釋了此一明顯的矛盾,他認為人們對決策抱持兩種觀點:一個是局內人觀點,一個是局外人觀點。局內人是個帶有偏誤的決策者,他們認為每種情況都是獨特的;而局外人則不同,他們更有能力歸納各種情況,並識別它們的相似之處。因為兩種觀點(局內人觀點和局外人觀點)同時存在,顧問團隊的成員可能清楚的意識到,大多數項目需要比初步預估的時間長(局外人觀點),同時也相信自己對即將到來的計畫所需時間的樂觀估計,在某種程度上既準確且無偏誤(局內人觀點)。同樣的,蓋新居或住家大規模翻修的人從朋友那兒得知,這些工程的工期通常會拖延,且施工金額會超支20 ∼ 50%(局外人觀點)。儘管如此,大多數啟動這類建築工程的人都認為自己的情況會有所不同:他們的房屋將按時完成,且支出接近預算(局內人觀點)。
康納曼在與同僚們共同訂定一套全新課程的過程中,在同事身上看見了樂觀局內人的經典情境。該小組估計這個計畫將耗時18至30 個月才能完成。康納曼詢問了一名傑出的課程設計專業團隊的成員,「我們肯定不是唯一一個試圖開發全新課程的團隊。請盡可能回想過去的案例,回想那些與我們處於相同階段的案例。從那個時間點起算,他們花了多少時間才完成計畫?」該名成員的答案是,有40%的計畫從未完成,沒有任何一項計畫在七年內完成。結果,康納曼的團隊花了「八年」的時間才完成計畫。
這種模式在作家身上也能看到。大多數人都明白書籍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儘管如此,當我們坐下來寫第一章時,往往樂觀的以為可以在自己訂下的不切實際的截稿日前完稿。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完成這本書,但卻以為下一個計畫會有所不同。庫珀(A. C. Cooper)、吳(C. Y. Woo)和達可堡(W. C. Dunkelberg)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超過80%的企業家認為自己的成功機率高於70%,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然而,他們卻估計與其業務相似的企業的平均成功率為59%。同時,新創事業的5 年存活率僅為33%左右。
康納曼和唐.羅非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局外人所做的估計和決策比局內人來得好。局外人觀點納入了更多與之前決策相關的數據,但人們卻往往更相信局內人觀點,並以其為採取行動的根據。為什麼呢?當然,樂觀和過度自信都是原因。此外,康納曼和唐.羅非羅則是指出,人類傾向於將決策的各種細節都納入判斷過程,因此認為每個決策都是獨特的。專注於當下讓人們忽略了過往的數據,讓偏誤失控。因此,儘管有局外人提供的現成見解,人們仍然遵循局內人的觀點。
局內人和局外人的區別,讓人想到了另一種減少偏誤的策略:在做出重要決策時,邀請局外人分享見解。也就是說,可以找具有類似決策經驗且可信賴的朋友或同事商量。有趣的是,當某個朋友正在建造房屋時,我們往往會預測施工時間和花費,都會比預期來得多。而我們的朋友是唯一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因此,當你必須做出非常重要的決策時,向你信任的朋友請益,詢問他們接下來的狀況,務必了解局外人的觀點可能比帶有偏誤的局內人觀點更準確。或者,用局外人的角度來思考自身的處境。要能做到這一點,要先假設這是朋友必須做出的決策,並問問自己會給他們什麼建議。關鍵是要弄清楚如何在決策過程中,給與局外人更大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