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滋百味 品饌印度香料生活
母親們甚至有自己獨特配製的香料配方。當小孩長大外出,腦海中都會留著家中香料的味道,回到家後,也會要求嘗嘗媽媽煮的家常印度菜。對每個離家的印度人而言, 「媽媽的味道,就是香料的味道。」
文、攝影/康世人
提到印度菜,各種混雜的辛香料氣味便浮現鼻尖。研究印度菜35 年的卡妲(Anju Khattar) 說,每個印度家庭,無論他們屬於什麼宗教、住在北印或南印,廚房都會備有基本的香料。「只要是印度菜,就一定離不開香料,沒有香料就不是正統的印度菜。」
香料是印度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眾所皆知,但是除了飲食,在家庭文化與傳統上,香料也與印度緊緊相繫。
比如在媳婦嫁進家門的第一天,標準的印度婆婆就會讓媳婦準備一道名為「Semolina halva」的簡單甜點,這道甜點, 需要加入豆蔻等香料調味,以此測試媳婦的廚藝。
而在每個印度主婦的廚房中, 也都有一個裝著各種香料的圓盤,也許材質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有蓋子。打開後有五到六個圓形小容器,裡面是每天煮菜最常用的香料,以應付家人每天不同的飲食需求。
一般印度家中常用的香料大概多達30到40種,以方便根據自己的喜好、家鄉的傳統口味及當地物產隨時搭配。圓盤中常見的香料包括紅辣椒粉、薑黃粉、芫荽粉(俗稱香菜粉)、胡椒粉、用油大火炒成褐色的洋蔥(作用類似台灣的豬油炒紅蔥頭)、芫荽籽和月桂葉、乾葫蘆巴葉(Kasuri Methi)以及肉桂等。
用豆蔻、丁香、肉桂和小茴香、薑、洋蔥、胡椒和茴香等研磨粉末混合而成的馬薩拉(Masala),也是小圓盤中必備的印度特色香料之一。
卡妲表示,印度的傳統家庭, 三餐一定都由婦女準備,在印度北方省分,通常主婦會自己製作稱為「lachha paratha」的印度餅,在製作時裡面會有印度酥油和一些香料,每個主婦就會根據家中的口味,拿出存放香料的圓盤容器,為孩子們製作印度餅早餐。
母親們甚至有自己獨特配製的香料配方。當小孩長大離開家後,腦海中都會留著家中香料的味道,回到家後,也會要求嘗嘗媽媽煮的家常印度菜。對每個離家的印度人而言,「媽媽的味道,就是香料的味道。」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不過,如此深植當今印度社會的香料文化,實際上卻不是印度本身所發明,而是從各地流傳進來匯集而成。
中東的料理中喜歡放入大量的辛香料以利保存,公元前約1,500年雅利安人從波斯(伊朗)入侵印度時,這種飲食習慣也一併流入了印度大陸。此外,現代印度菜中經常出現的辣椒,也是直到16世紀,才由葡萄牙人從美洲帶到印度以及亞洲。
當印度香料的知名度逐漸打開,在17到19世紀,蘇爾帝國(Sur dynasty)期間建立的卡里波麗市場,成為全球香料貿易最繁榮的市場,也是香料航道的開端,香料店的老闆在當時往往是印度最富有的商人。
雖然隨著全球貿易發達,印度香料商人利潤不若以往,已無法像過往以奇貨可居的價格,把香料賣到歐洲或阿拉伯。但今天的卡里波麗市場依舊人聲鼎沸,市場中傳承數代的老店,每天都有500到數千人到店裡買東西,甚至還有許多香料準備從這裡批發出去,遠渡重洋,出口到其他國家。
這個南亞最大的批發市場,每天都有擁擠的人潮。許多工人肩上扛著一大麻袋香料前來,或者推著上有數袋香料的平板車運送到各處。在來往的人潮與熱鬧聲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卡里波麗市場延續4、500年的繁華。而四處充斥著的討價還價聲,以及空氣中各式各樣的香料味道則彷彿預示著,這樣的熱鬧光景,將會一直持續下去。(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6年5月號;訂閱 《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