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英雄主義 星戰紅半世紀
《星際大戰》1977年甫上映時,正好給了許多走不出越戰傷痛的美國人心靈上的慰藉,尤其是片中善惡分明的人物刻劃,是美國人最喜愛的英雄主義精神展現,這些因素成了美國人難割捨星際大戰的原因。
文/曹宇帆
風靡星際大戰七部曲《STAR WARS:原力覺醒》的年輕影迷,絕大多數都沒看過1977年首度上映的星際大戰,卻是席捲全球票房的主力,這股浪潮甚至橫掃《哈利波特》等強檔賣座鉅製。
電影裡的許多元素如「光劍」、「黑武士」、「天行者路克」、「帝國風暴兵」等深入人們的生活裡,甚至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如同系列電影中的經典台詞「願原力與你同在」,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使得有《原力》在的地方就像有了絕地武士的龐大能量,能輕易征服全世界?
若從符號學觀點檢視《星際大戰》魅力持久的原因,星戰符號的不斷重製與演繹,正是《星際大戰》系列可以走紅40年的關鍵。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認為, 符號的概念包含「符號具」與「符號義」。符號具指的是符號外在可直觀的具體形象,如同紅綠燈的外觀;然而這些外在形象本身並不具備意義,而是需要符號義來賦予,紅燈「停」與綠燈「行」便是燈號各自被賦予的意義。
符號具與符號義間的關聯通常是人為而任意的(紅燈代表停止而非前進的規則是人類指定),然正因為如此,當前談論文學、電影、藝術和設計創作, 只要不斷操作符號使符號意義不斷延伸擴充,自然可吸引民眾的目光,使創作產生新的趣味。
別的不說,回憶星戰系列中天行者路克與黑武士對決的橋段,從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到黑武士緩緩吐露路克不願意又不能不接受的事實:I'm your father。當這個讓星戰迷心碎又拭淚的經典對白,卻被重製、惡搞於《玩具總動員2》巴斯光年與札克天王互峙中時,反而創造出另一番喜感和不同的情境,也再度喚起觀眾對星戰的記憶。
2013年的福斯汽車廣告也是如此,由小男孩扮演的黑武士, 到處施展原力卻一點都沒力, 於是爸爸按下手中的遙控器發動引擎,小男孩發愣以為真的有原力附身的劇情,也是再次演繹星戰元素,使星際大戰的影響力和效應持續發酵,深植人心。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而從文化角度來看,美國人的民族情感與片中的多元文化特質,是另一個《星際大戰》從上個世紀70年代橫越至21世紀仍歷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哈利波特》即使紅透半邊天,仍是出自英國人的原著小說。但《星際大戰》不是改編原著,而是原汁原味從戲院大銀幕走出來的創作。更重要的,他是美國人自創的文化品牌,有其時代意義。《星際大戰》1977年甫上映時,正好給了許多走不出越戰傷痛的美國人心靈上的慰藉,尤其是片中善惡分明的人物刻劃,是美國人最喜愛的英雄主義精神展現,這些因素都成了美國人難割捨《星際大戰》的原因。
不過,《星際大戰》並非只是美國人自己關起門來玩,也融合不少東方元素在裡面。《星際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在構思整個星戰故事時,曾參考許多東方文化元素,尤其是日本文化的內涵,所以整部片子可以看到很多亞洲人熟悉的東方文物身影。
絕地武士Jedi、指導路克的歐比王肯諾比(Obi-Wan Kenobi),都是來自於日文發音;帝國兵的頭盔造型和光劍的設計,其實多少也有點日本武士拿著武士刀的造型味道,甚至絕地武士的服裝設計亦是取自東方服飾的概念。
上述原因,再搭上好萊塢主流文化的推波助瀾,打造出歷久彌新的科技童話,使得原力魅力不滅,持續與你我同在。(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6年2月號;訂閱 《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