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5年12月號
安身立命 租一個安樂窩 繁華的大都會始終發揮著磁吸效應,吸引著外地人口紛至沓來地聚集就學、討生活。不論是藍領或白領,不管賺多賺少,都免不了要找個能安身立命的安樂窩。根據內政部統計,2 015 年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已達16.16倍。
《全球中央》2015年12月號

留日許尚廉 染織出故鄉表情

2015/12/2 15:00(12/2 15: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在外求學近十載,許尚廉透過創作揮灑思鄉之情,對故鄉的思念,成了一幅幅動人作品。而這次的交流展覽,對於日本文化海外普及協會理事長鹽幡一二來說,也是一趟意義重大的「回家」旅程。

文/黃泳晞

「澎湖的鄉下有大片的原野,會看到一些芒草交錯的線條,冬天的陽光稍微強烈一點就會閃閃發光,那是心裡面非常美麗的一幅圖畫。」

今年11月,日本文化海外普及協會(JPA)來台舉辦國際藝術交流展,邀請台灣、奧地利、英國、荷蘭等多位留學東京藝術大學的博士生展出作品,與台灣創作者相互交流。一同返台參展的台灣留學生許尚廉介紹作品時談起故鄉,語氣裡有眷戀、有溫柔。

以羊毛為主材料,淺藍雜揉灰色的大片底景,是東北季風拂過的,灰濛濛的澎湖秋天;纏繞的白色線條,則是風兒吹動芒草搖曳。這次的展覽作品—「秋的表情」,許尚廉以故鄉澎湖作為創作原型,透過絲絲線線,勾勒出記憶中的家鄉風景。

身為澎湖兒女,大學主修中文,許尚廉畢業後到日本學習染織是個美麗意外。除了從此開啟藝術創作的大門,也讓她有機會從另一座島嶼,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

「在先前的求學過程中,並不會特別關注周遭事物,到了日本後,比起別國學生能夠對自己的社會、文化侃侃而談,我卻好像對台灣整體歷史、過去與現狀瞭解得都不多。」有感於對自身文化掌握的薄弱,許尚廉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產生渴求,開始大量接觸、吸收相關資訊。

她閱讀台灣現代詩,也涉獵黃春明、鍾肇政等本土文學大師的著作,希望填補過去不甚明白的歷史拼圖。而日本社會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氛圍,也對她有所刺激。

「日本社會對於從事工藝、藝術者比較尊重,甚至有『人間國寶』這樣的尊稱形容一輩子都在從事工藝的大師們。相較於日本,台灣似乎就比較少對工藝從事者有那麼多的注目。」日本對傳統工藝、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激起她回頭尋找台灣傳統文化的根源,最終在台灣原住民文化裡發現美麗風景,甚至以古泰雅族聚落作為碩士畢業論文主題。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在尋找台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無意間看到了以前日本人在台灣拍攝的黑白老照片,其中一張是過去泰雅族部落的舊照。這張照片讓我很感動,其中除了有泰雅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緊密性,高築的瞭望台背後也代表了泰雅族人對自己社會的觀照及責任感。」

這張照片成了許尚廉的畢業創作靈感來源,她以棉線、苧麻繩等原住民傳統素材作為創作材料,並運用日本幾近失傳的「二重織法」(作品正反兩面圖案相同而對稱,顏色相互顛倒)呼應泰雅族精湛的織布技術,投入一個月餘的時間完成了染織作品—「眺望—泰雅舊事」。

作品裡,織布機、弓箭、番刀、高腳屋、眺望台等元素散落其中,凸顯早期泰雅族生活景緻與人文特色,而名稱中的「眺望」一詞也別有深意。「一方面希望從瞭望台本身做出發,呈現在上面眺望威脅,保護村落的緊密聚落意識;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渴望眺望百年前台灣、再認識故鄉的象徵。」

此件作品不僅在2008年獲得台灣工藝競賽新光三越特別獎,是許尚廉在台灣得獎的第一件作品,更標幟了她重新認識故鄉文化的印記,獨具意義。

離家越遠,家的輪廓越顯得清晰。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就如同電影《灣生回家》中的奶奶說,當離開從小生長的地方,就無可避免地成為異鄉人,無論到哪裡,對心中的故鄉都有無止盡的追憶與想望。

在外求學近十載,許尚廉透過創作揮灑思鄉之情。美麗的澎湖、純樸的台灣,對故鄉的思念,成了一幅幅動人作品。而這次的交流展覽,對於日本文化海外普及協會理事長鹽幡一二來說,也是一趟意義重大的「回家」旅程。

來自十餘國的東京藝術大學博士生,以及東藝大的台灣校友們齊聚台北,談笑風生。展出的作品繽紛燦爛,各成特色、頗具巧思。

專攻玻璃研究領域的日本學生近岡令,挑戰素材上的限制, 將堅硬、透明的玻璃,做成螺旋狀的延展靜物,漆上夕陽般的橘紅,端臥於展場一隅,柔軟自在;台灣留學生鍾雯婷修習陶藝,在瓷器上塗滿銀彩,偽裝金屬,以日本柳樹下雪紛飛之意境,取名銀柳,打破觀者固思,令人驚喜。

為了展覽大力奔走、居中促成此次台日雙方藝術交流關鍵的鹽幡一二也是個「灣生」,從小在台北東門長大,日本戰敗後隨家人「引揚」返日,自此時刻思念台灣。許尚廉說,展覽恰好在電影上映時間,是巧合,也是種圓滿,「理事長一直希望能維持台灣跟日本間的交流,他對台灣生長的環境非常懷念, 再怎麼樣,他都希望在台灣能夠辦一場活動。」

電影末尾,日本爺爺輕輕唱起《雨夜花》,在日本的KTV 裡,台語歌領著他飄洋過海回到過去;台日藝術家為期三天的展覽、座談交流活動,在鹽幡一二的思台鄉愁中,終究一圓美夢。

說故鄉是永恆的避風港或許過於老套,但無論外在如何更迭、風雨飄搖,心中有家,就能繼續前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5年12月號;訂閱 《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北京蟻族 蝸居城市的邊緣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