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IS有成 庫德建國有譜
伊、敘兩地庫德人堅強對抗IS入侵的事蹟,經由媒體報導已是舉世矚目,顯示庫德人在這場攸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成為了大贏家,不但擴大自治區範圍,奪回藏油豐富的油田,更將舉行獨立公投。
文/郭傳信(中央社前駐土耳其記者)
中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的迅速崛起,使得紛亂的中東局勢更形錯綜複雜,而在對抗IS的戰爭中,伊拉克與敘利亞庫德人的孤軍奮戰,為自己在這場亂局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得到了國際社會肯定,不但促使外界再度正視庫德人長期以來要求民族自決的呼聲,也證實了庫德人始終不斷在為自己尋求獨立建國的契機。
另一方面,由於「伊斯蘭國」分子斬首西方人質的行徑,暴露了強烈仇恨西方的本質,而IS勢如破竹的攻占伊北與敘北廣大地區和油田,也引發西方國家擔心IS坐大勢必危及全球秩序,換言之,這場戰爭輸不起,無論是對美國總統歐巴馬政府打擊恐怖主義的政策,或是展現對庫德人的支持,都是一項考驗。
但對伊、敘強鄰土耳其而言,殷鑑不遠。1991年波斯灣戰爭之後,伊北庫德人在美國「禁航區」保護下,建立了形同獨立自主的半自治區政府,隨後在2003年伊北庫德人又因協助美國領軍推翻伊拉克前總統海珊政權有功,進而成為新伊拉克聯邦政府的一員,大幅提升了庫德人政治地位,也使伊北庫德成為其他地區庫德人謀取自治的模式。
今年年初,敘北庫德人趁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政權忙於勘亂而自顧不暇之際,也建立了類似的自治區政府。等待未來阿塞德政權瓦解後,在美國表明將協助建立一個宗教與種族多元化政體的庇護下,敘北庫德人也極有可能成為新敘利亞政府的一員。但這讓長期箝制境內庫德分離主義的土耳其感到不安,憂心這種趨勢將激化自己境內1,200多萬庫德人的叛離情緒。
土耳其在敘利亞內戰一直扮演著主導角色,理由是不滿信奉阿拉維教派的阿塞德政權排擠遜尼派,但更痛恨阿塞德政權長期縱容敘北庫德族支援土耳其東南境內的庫德武裝叛亂,因此大力支援反對派「敘利亞自由軍(Free Syrian Army,FSA)」對抗阿塞德政權,並有意在阿塞德政權瓦解之後扶持成立一個親土耳其的敘利亞新政府,因而對IS攻擊敘北庫德地區樂觀其成。
所以當IS武裝分子在伊、敘全境攻城掠地,不見美國主導聯軍積極壓制;獨在伊北與敘北庫德地區遭致IS攻擊時始見動作,開始對IS展開密集空中攻襲,並空投武器彈藥支援庫德民兵抵擋IS分子,同時施壓土耳其開放邊界做為其他庫德戰士支援敘北的管道。美國為何獨厚這個中東地區獨立爭議最多的少數民族,招致了土其其強烈不滿與質疑。
庫德人亟思獨立建國的歷史由來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戰敗,與協約國聯軍簽訂《色佛爾(Sevres)條約》,被迫割讓廣大領土,並同意庫德人自治,如公民投票贊成獨立則准獨立,即所謂的「庫德斯坦條款」。這是西方列強和土耳其首次承認庫德民族,也是至今庫德人要求獨立建國的根據。
但隨後推翻鄂圖曼帝國而起的土耳其共和國,不承認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於1923年和協約國改簽《洛桑(Lausanne)條約》,廢除《色佛爾條約》,土耳其收回部分失土,隻字不提庫德人自治獨立權利。遭到背棄的庫德人土地因此割裂,位居中東第四大民族的2,000多萬庫德人散居在今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與亞美尼亞交界處的崇山峻嶺。
同一民族在多個不同政體統治下,庫德人雖然渴望成立自己的國家,但攸關各統治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因而遭到各國高壓箝制與欺壓。庫德地區境內多山,因此常自嘲「只有山才是庫德人生存的地方,庫德人沒有朋友,只有山。」在四周強鄰虎視眈眈環伺下,庫德人學到唯有依靠自己才是真實。
如今,伊、敘兩地庫德人堅強對抗IS入侵的事蹟,經由國際媒體的頭版報導已是舉世矚目,顯示庫德人在這場攸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成為了大贏家,不但利用巴格達軍隊潰退時機擴大自治區範圍,奪回藏油豐富的油田,今年6月底伊北庫德自治政府領袖更以伊拉克實質已分崩離析為由,宣布將舉行獨立公投。
伊北庫德自治當局前駐安卡拉代表、現任伊北自治政府發言人狄札伊(Safeen Dizayee),曾在2003年的一次訪談中告訴中央社記者:「獨立建國是所有庫德人的心願,這不是現在才有的目標,這是歷代祖先傳下的使命,庫德人有信心完成這項使命。」
他表示,「有一天,若真的成立庫德斯坦共和國,其他地區的庫德族人當然也想認祖歸宗,他們至今還保持著庫德文化和傳統。」一位土耳其庫德社區領神受訪時也表示,「無論是土耳其或是其他地區的庫德人,都是一家人,終有團聚的一天,但現階段庫德人的力量不夠,時機尚未成熟,庫德人寧可等候。」
許多庫德人始終懷著夢想,要結合所有散居各地的同胞成立「大庫德斯坦國」,儘管美國擔心可能為地區帶來不穩定,至今並未表態支持庫德族自治區完全獨立,但在長久以來歷史慘痛經驗的累積下,庫德人顯然已知曉如何利用時勢尋求契機,邁向最終的獨立建國目標。(完)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