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4年9月號
世界上有多少人離鄉背井,遠赴異域從事當地勞工不願做的艱苦差事,卑微的只為求得溫飽,即便這份工作背後藏有數不盡的辛酸與不安,飄泊的移工們依舊做著夢、向前行。
《全球中央》2014年9月號

以巴難解的結:家園土地

2014/9/1 11:01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歷史的恩怨及雙方捍衛領土主權,各有堅持、毫不退讓,縱有國際調解也無法擺平爭奪土地的對抗,以巴爭奪土地為業,像是越拆越緊的結,越緊越拆不開。

文/曹宇帆(中央社編輯)

以軍2008年底攻加薩三週即喊停,這回則緊咬不放停火開火反覆好幾回,即因擔憂巴勒斯坦6月2日成立聯合政府後,接下來「國中有國」將成為事實,而這層擔憂正是以巴爭地情結的最佳寫照。

自有人類文明,以巴衝突即與文明史同步演進歷數千年至今,而衝突與爭議的核心始終圍繞著誰才是巴勒斯坦地的主人打轉,猶太人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裔各說各話且難分難解。

猶太人雖是最先入主巴勒斯坦地並建立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太,但公元132年被羅馬帝國驅逐展開近2000年流亡歲月,倒給了周邊阿拉伯族裔反客為主的機會。

在巴勒斯坦地的阿拉伯人過著千餘年安舒的日子,卻因國際勢力扶持猶太人復國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181號決議,也就是在巴勒斯坦地成立阿拉伯國與猶太國的分治計畫(The United Nations Partition Plan for Palestine),開啟以巴奪地糾葛的濫觴。

當時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僅1/3,依聯合國憲章民族自決原則,猶太人談復國肯定吃虧,偏偏分治計畫配給猶太人57%的土地,人口多的阿拉伯裔只得43%,包括現今約旦河西岸(West Bank)與加薩走廊(Gaza Strip)等,而埋下衝突導火線。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戰敗後,以色列軍攻城掠地奪2萬850平方公里土地,而原先聯合國通過的分治計畫,以色列則分配1萬4500平方公里。經此一役,約96萬巴勒斯坦人失去土地,成無家可歸的難民。

爾後每逢以色列5月14日慶祝國慶,巴勒斯坦人則紀念5月15日是「災難日」(Nakba Day),一遍又一遍複習家園破碎的惡夢,更種下日後烽火燎原的毒根。

猶太人在強敵環伺、危機四伏的處境中復國,又同巴勒斯坦人結下血海深仇,不難體會以色列人民打從心底,亟欲抓住土地的不安全感,更不用說怎能容忍巴勒斯坦人在上帝應許猶太人的迦南地,建立家園?

尤其1973年10月,阿拉伯聯軍趁著「贖罪日」(Yom Kippur)集結意欲侵襲以色列,仍是猶太人心中的陰影,當然擔憂一旦重建家園的巴勒斯坦,恐怕串連阿拉伯聯軍的舊事再度重演。

盤據加薩的哈瑪斯(Hamas)誓言消滅以色列,又同巴勒斯坦的溫和派系法塔(Fatah)在今年6月2日組聯合政府,猶太人勢必更恐懼日後哈瑪斯終將取代法塔而執政,因哈瑪斯就是在2006年的地方大選擊敗法塔,掌握加薩至今。

以色列堅持掌握土地,就是買了安全的保險,因此自1967年六日戰爭後至今仍駐軍占領約旦河西岸,即使2005年自加薩全面撤離,仍持續封鎖加薩。

不過以色列追求安全保障,在巴勒斯坦人眼裡,卻是阻礙他們取得保障生存的土地,且失去可以自由倘佯的土地,巴勒斯坦人生存面臨嚴重危機。 國際救援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說,363平方公里的加薩走廊目前散居著180萬巴勒斯坦人,漁民被限制只能在離岸6海哩的海域作業,更禁止農民耕作加薩境內的肥沃土地。 電力供應短缺,樂施會說,加薩平均每天12至16小時處於無電狀態,2/3的加薩居民每3至4天才能分配清潔飲用水,堪稱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監獄」(open air prison)。 加上長年戰亂動盪,工商業不振,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The 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說,估計加薩走廊的失業率將近40%。

以巴因爭奪土地而深結怨念,國際間穿梭協調從未間斷,為解決雙方爭端而簽署的協定如連篇累牘,可惜這些努力最終皆猶如為和平送葬的墓誌銘。

1967年6月以色列與阿拉伯聯軍爆發「六日戰爭」,同年11月22日,聯合國通過過「土地換和平」(land for peace)的242號決議,1973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要求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各參戰方停火,並遵守242號決議重啟談判。

之 後包括1991年10月舉行的「馬德里和會」(Madrid Peace Conference),1993年的〈奧斯陸協定〉(Oslo Accords),1997年〈希伯崙協定〉(Hebron Agreement),2003年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倡議〈中東和平路線圖〉(Road Map)等,都是依據土地換和平的大方向。

以色列前總理歐麥特(Ehud Olmert)2008年更大膽提出一項放棄約旦河西岸80%土地換和平計畫,甚至打算放棄六日戰爭後占領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同敘利亞修好,布希總統說力挺。

可惜各方空有土地換和平的共識,因以巴之間互信薄弱,又因雙方各有極端勢力從中作梗,土地不僅換不到和平,和平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盤據加薩的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誓言終結以色列,毫不理會歐麥特遞給的橄欖枝,就在雙方長達半年的停火協定屆滿後,哈瑪斯密集朝以境發射火箭,以軍反擊發動「鑄鉛行動」(Cast Lead Operation),一切又回歸原點。

歷史的恩怨及雙方捍衛領土主權,各有堅持、毫不退讓,縱有國際調解也無法擺平爭奪土地的對抗,以巴爭奪土地為業,像是越拆越緊的結,越緊越拆不開。(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4年9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