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緬西衝突 洛興雅人瀕滅族

2012/11/27 18:0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緬甸總統登盛在第一次暴動平息後不久向聯合國難民公署表示,緬甸不承認洛興雅人為公民,希望他們安置到第三國,但這個要求遭拒。

文/林憬屏 (中央社駐曼谷記者)

信仰伊斯蘭教的洛興雅人(Rohingya)成為海上難民的悲劇,暴政似乎已不再是唯一的解釋。

洛興雅人是聯合國眼中世界上被迫害最甚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無國界醫生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所形容,世界上面臨滅族危機最甚的少數民族。洛興雅人不被緬甸承認為公民、受到歧視,他們有如國際人球般在海上漂流的困境,在緬甸改革開放後,全部攤在世人眼前。

緬甸改革開放一年多之後,緬甸西部的若開邦(Rakhine)今年6月、10月陸續發生種族宗教衝突,起因是5月底一名佛教婦女遭穆斯林姦殺,三名穆斯林肇事者隨後被關押,但300多名憤怒的若開人幾天後仍去圍攻一輛載有穆斯林的公車,聲稱要揪出肇事者,結果暴民打死十名穆斯林,兩方衝突越演越烈,造成約90人死亡。

由於事件起因一直無法獲得公正的調查,若開邦種族間的衝突10月底再度爆發,而暴動有向更多城鎮擴散的現象,政府統計造成89人死亡、4,600多房舍被燒毀,許多人逃離家園,人權團體指出,難民中多數是洛興雅人。

被剝奪公民權 成為國際人球

若深入探究,5月底的暴力事件只不過是個導火線。洛興雅人在緬甸一直被視為孟加拉非法移民,與若開佛教徒之間一直存在種族、宗教的嫌隙。但洛興雅人自認已在緬甸居住數代,在1982年《公民法》(Citizenship Act)卻被剝奪公民權,登記結婚、境內旅行與宗教活動都受到限制。

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在第一次暴動平息後不久向聯合國難民公署(UNHCR)表示緬甸不承認洛興雅人為公民,希望他們安置到第三國,但這個要求遭拒。不只緬甸當局不承認洛興雅人是公民,民主派人士當中也有類似的看法,前政治犯可可枝(Ko Ko Gyi)就曾公開表示洛興雅人不是緬甸少數民族之一,有些媒體言論還把洛興雅人貼上「恐怖分子」標籤。

反洛興雅的情緒在第一次暴動後升高,讓外界意外的是,僧侶、學生公開反洛興雅人的示威遊行活動,不但拒絕讓伊斯蘭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在緬甸設立辦公室進行人道援助,更要求驅逐洛興雅人,與國際社會同情洛興雅的處境大相逕庭。

翁山蘇姬不選邊站不表態

洛興雅人是不是緬甸少數族裔,成為各說各話的難解問題,緬甸內部至今還無法為這個議題形成辯論的空間,反之,經過血腥暴力之後,這個正走向民主的國家仍然充斥了歧視與仇恨。

被視為民主鬥士的翁山蘇姬今年4月剛贏得國會補選成為國會議員,當初向國際社會要求支持民主人權的民運人士、異議分子,這次也沒有聲援洛興雅人爭取人權,他們被同情洛興雅人的國際社會質疑,他們是不是只為「自己的人民爭取人權」?

沉默多時的翁山蘇姬11月初在媒體詢問時表示,佛教徒和穆斯林社群都「不滿」她沒有站在他們那一邊,但她堅持自己不會利用「道德領導地位」為緬甸西部的社區流血暴動任一方背書,「我不認為我應該利用自己道德領導地位,沒有先探究問題根源,就去推動特定目標。」

翁山蘇姬也強調,不能偏袒洛興雅穆斯林,幫他們說話。

翁山蘇姬訪問印度時也說,「暴力爭端是由雙方族群所引起,這就是為什麼我傾向不選邊站。此外我也希望致力讓雙方走向和解。」她也提到:「仍有眾多孟加拉人非法穿越緬甸邊境嗎?我們必須予以阻止,否則這個問題永遠無解。」

這番談話也引起孟加拉不滿,表示對這樣的評論感到驚訝,強調洛興雅人居住若開邦好幾世紀,一直到1971年才在有洛興雅人因「內部局勢」從緬甸進入孟加拉。

人權組織:緬甸政府應予公民權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 Watch)亞洲區副主任羅伯森(Phil Robertson)向《全球中央》表示,翁山蘇姬呼籲容忍但拒絕選邊站,實際上問題的核心是緬甸政府對洛興雅的政策充滿歧視。

洛興雅人在緬甸出生,從小在緬甸長大,緬甸是他們唯一知道的地方。羅伯森表示,緬甸政府應該考慮給予洛興雅緬甸公民權,符合聯合國規定,但緬甸政府仍然繼續實施1982年的《公民法》,一個對洛興雅歧視的政策,拒絕給予洛興雅人公民權。

「密希瑪新聞社」(Mizzima News)主編盛溫(Sein Win)向《全球中央》表示,若開邦充滿種族宗教對立,洛興雅人長久以來受中央與地方安全人員違反人權的對待,貧窮更加劇緊張的局面。但宗教間的差異恐怕是問題根源之一,盛溫表示,多數緬甸人都有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bia)。

國際社會籲緬 承認洛興雅為公民

美國總統歐巴馬11月19日訪緬歷史之旅,他在仰光大學的演說中就敦促各方結束緬甸西部若開邦的宗派衝突,為了緬甸的未來,必須阻止煽動宗教衝突行為與暴力攻擊。

在歐巴馬來訪之際,登盛政府對洛興雅的態度也有些鬆動,登盛表示願意考慮給予洛興雅新的權利,包括公民權、工作證與行動自由。不過,登盛政府還未給予確切的承諾。

羅伯森指出,美國和歐盟這些協助緬甸的國家必須施壓緬甸政府,要對兩個族群有解決方法,承認洛興雅的公民權,讓雙方能夠一起上談判桌談和解,而不是強迫洛興雅人遷到難民營,創造出若開佛教徒想要的情況,就是不要與穆斯林一起生活,實際上這是一種種族隔離政策,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