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拼貼北非古城 馬拉喀什多彩繽紛
文、攝影/陳威光 (旅遊作家)
因緣際會,來到今年9月才經歷百年大震的馬拉喀什(Marrakech)。事隔兩個月,古城區內瞧不出太多震災痕跡,廣場上依舊人聲鼎沸,隨處可見來自英、法等國旅客,東亞臉孔倒是不多。
馬拉喀什是北非國家摩洛哥的第四大城,約有百萬人口,城市之名在柏柏語中意為「神的土地」。在摩洛哥有所謂的四大皇城,亦即在歷史上皆曾作為首都,目前全都入列世界遺產,且各有不同代表色,其中馬拉喀什因其古城舊牆、老建築偏紅色,故稱為「紅色皇城」。
不久前的大地震,震央即約在馬拉喀什西南方近70公里處郊區,山間聚落頓成瓦礫,也有不少死傷。相對地,市區內雖也有毀損,但情況則未若在台灣所見的報導嚴重,至少沒到「世界遺產城倒塌一片」的程度。
比如,在馬拉喀什主要的景點當中,災後唯一不得其門而入的,是建於16世紀的巴迪皇宮,目前大門緊閉,唯見城牆上的送子鳥,看來修復仍需相當時日。但另一座遊人眾多的宮殿、建於19世紀的巴伊亞宮,看起來則一切無損。
曾在法國勢力控制之下、直至1956年獨立的摩洛哥,主要為柏柏爾人後裔,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和柏柏語,由於法國之影響,以及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伊比利半島相望的地理位置,因此法語、西語、英語等也相當普遍。
摩洛哥現為君主立憲制,也是相對開明的伊斯蘭國度,女性可自行決定是否穿戴頭巾、罩衫。而巴伊亞宮即是表現伊斯蘭建築美學的一處古蹟,有相當華麗的馬賽克拼貼磁磚,與諸多繁複的雕花裝飾。
而城內最顯眼的伊斯蘭地標,則是建於12世紀的庫圖比亞清真寺。在摩洛哥,除了位於卡薩布蘭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之外,主要的清真寺幾乎都未開放非穆斯林人士入內參訪,庫圖比亞清真寺也是如此,僅能從外仰望,尤其是那77公尺高的宣禮塔,800多年來老城內所有建築均不得高過這座塔,因而當走在古城內,經常一抬頭就能望見宣禮塔。
漫步馬拉喀什,除了時時能望見宣禮塔,街巷間則分布各種商販,賣皮革、金工製品、香料等等,也時可見到馬車穿梭。馬拉喀什作為前往撒哈拉的綠洲城市,雖然離沙漠尚有一段路途,但城內也偶見駱駝。真正隨處可見的動物,則是貓,摩洛哥貓多狗少,街頭隨處都能相遇,馬拉喀什也不例外,貓兒百態,出現在城內各個角落。
摩洛哥是個多彩、繽紛的國度,除了四大皇城各有代表色之外,還有太多色調豐富的景點,比如馬拉喀什的馬裘黑花園。這處花園別墅,是法國畫家馬裘黑約百年前興建,日後由法國知名服裝設計師聖羅蘭買下,幾經修復後,目前開放訪客遊園,除可見到花園內來自五大洲的仙人掌等植物之外,園內還大量使用後來擁有註冊商標的「馬裘黑藍」這種色彩,因而隨意一處牆面,都成為遊客趨之若鶩的合影對象。
漫遊馬拉喀什,時近傍晚之際,正適合來到德吉瑪廣場。這裡號稱是全非洲最大的露天市集,白天時已頗為熱鬧,入夜之時不僅落日餘暉籠罩下格外有氣氛,也頓時成為令人眼花撩亂的夜市。台灣的夜市已經堪稱一絕,不只賣小吃,什麼拋圈圈、射氣球等花樣相當繁多。德吉瑪廣場更是千奇百怪,比如吹笛弄蛇,還有耍猴弄鷹、馬戲雜技,甚至有密醫術士出沒,詢客是否要占卜或治病。
儘管眼前所見五花八門,但遊客到此,卻並非舉起相機想拍就能拍,幾乎整個廣場上的摩洛哥人,發現被拍照,便會找你討錢,或是早已先在身旁擺張板子,寫明每拍張照要價多少。這種「交易」大抵算是銅板價,若有特別想拍的畫面,先直接詢價、奉上銀兩,就能免去不少糾紛。
摩洛哥道地美食,首推塔吉鍋,以尖蓋陶器燉煮肉類、蔬菜等等,既為伊斯蘭國度,當然沒有豬肉,常見者有雞、羊、牛等等,還有道「庫斯庫斯」則以北非小米結合淋上醬汁的肉類等食材,這些菜餚在德吉瑪廣場周邊餐坊都嘗得到,可搭配廣場上隨處可見的現榨果汁。
不過,要說到德吉瑪廣場夜市真正特色,有兩樣小吃不能錯過,其一為羊頭,其二為蝸牛。前者當然不是賣你整顆頭,而是像豬頭肉、嘴邊肉一般,切一盤羊雜下來。後者與想像中的法國蝸牛大不相同,比較像台灣的胡椒鳳螺、燒酒螺等等,和羊頭肉味道都不差,淺嘗之後,便算來過了德吉瑪廣場,如有興致,也能繼續暢遊這座不夜城,發掘馬拉喀什更多的奧祕。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