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3年10月
世界各國都在分階段落實淨零碳排,以因應極端氣候與能源危機,全球產業供應鏈即將迎來「綠色淘汰賽」。
全球中央2023年10月

「我的生命我作主」 咖啡館暢談生死不留憾

2023/10/16 09:49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長輩透過桌遊融入活動,遊戲內容全部都是身後事。(郭慧娟提供)
長輩透過桌遊融入活動,遊戲內容全部都是身後事。(郭慧娟提供)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面對傳統文化對死亡的不談、不說,郭慧娟四處衝撞禁忌,每次活動的成果都化為一股力量,帶著她在台灣死亡咖啡館的道路上,繼續披荊斬棘。

文/蘇木春 (中央社記者)

台灣「死亡咖啡館」創辦人、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曾是媒體人的她,因緣際會接觸到死亡議題,從此肩負生命教育的使命。死亡咖啡館在台推動九年來,已累計超過800場活動,希望讓大眾更了解死亡,「我的生命我作主」。

郭慧娟推廣生命教育 死亡話題不該是禁忌

走進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位於台中大坑的據點,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山腳下的透天厝,門前有優雅的小花園,踏進門內整體風格簡約又溫馨,讓人宛如置身民宿中,這裡也是台灣死亡咖啡館的起點。

郭慧娟學的是新聞,大學主修編輯採訪,在媒體界一待就是15年,報社結束營運後,因緣際會下轉行從事文案企劃工作。郭慧娟接受《全球中央》專訪時表示,當時政府推動生命教育並推出禮儀師證照,她接到相關文案企劃,也因此意外接觸到生死議題。

郭慧娟說,她在閱讀禮儀相關書籍後,愈讀愈有興趣,得知南華大學設有生死學研究所便報考進修。在學校兩年半的時間裡,她便思考,每個人都要面臨死亡,但從小到大都沒上過相關課程,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議題,但談論死亡為什麼像是禁忌?親友得知她去念生死所,還關心她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

結束生死研究所的學業後,郭慧娟的文案企劃工作仍在進行,但已開始思考如何推廣生命教育,便開始定期書寫相關文章,發表在部落格「我在生死學研究所學到的東西」上,主題橫跨喪葬禮俗、臨終關懷、醫療倫理等內容,甚至分享自己接受催眠課程的經驗。

「真的出乎意料!」郭慧娟說,她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想談生命議題,文章下常有網友留言交流,文章也沒有特別想設定什麼議題,例如喪禮科儀為什麼是這樣做,火化的時候,殯葬業者都會喊「火來了趕快跑」,她就有疑問為什麼要這樣喊。

郭慧娟也在部落格中分享自己父親生病的過程,從進醫院、插管急救,最後在家人討論下決定放棄使用維生器治療,到處理父親身後事的做法與心境。「內容也沒有很學術,就是像聊聊天分享。」郭慧娟發現,大家對生死的議題是能接受的,就開始思考推廣到一般民眾與家庭的可行性。

死亡咖啡館談生論死 學會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2014年,郭慧娟去參觀一場展覽,過程中友人得知她在部落格上分享的成果,便建議可以將英國的死亡咖啡館帶進台灣。郭慧娟思考了半年,起初認為應該沒有人願意跟她喝咖啡談死亡,但在網路上提出構想後獲得迴響,便決定在同年10月舉辦「台灣死亡咖啡館」首場活動,抱著「都沒人來也無所謂,請大家喝咖啡能談到哪就談到哪」的想法。

郭慧娟說,沒想到一開始在網路上張貼活動訊息,原本限定25人的場次,卻吸引30人報名,才知道原來這種活動,台灣民眾也能接受,那天談得很愉快,下午2點開始的活動,一直到晚上7點還有人不願意離開,「這樣的感覺讓我很享受」。

首場活動後,許多單位的邀約不斷,自2014年10月至今已滿九年,這些年來就算是疫情期間活動也從未中斷,已舉辦超過800場。郭慧娟笑說,大部分都是有人打電話到據點來,開頭也不避諱,就是希望能去辦一場死亡咖啡館。

郭慧娟指出,她常說死亡咖啡館其實就是一種平台,有時是講座、有時是活動,大家準備一些點心,銀髮族眾多的社區據點,更是最常提出邀約的單位,舉辦的內容與主題一直在變化,但精神都是一樣的,就是直接談論死亡。

提到如何談死亡,郭慧娟說,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她會先帶著大家回顧人的一生,接著中年必須面對親人臨終,如何活在當下,學習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與及時問安、及時圓夢,從生到死,臨終醫療及身後事。

她接著會跟大家溝通觀念,在傳統思想裡,大家都不談死亡,但最後大家都必須去面對死亡。現在人生最後一哩路「我的生命我作主」的觀念興起,她告訴學員可以預立遺囑,醫療與身後事都可以自己作主,接著認識安寧療護,用大眾能瞭解的語言,告訴他們「安寧病房不是去等死的地方」。

「告別通關」沉浸體驗 規劃自己的人生畢典

郭慧娟也試著從單向的講座,發展出桌遊、情境劇的方式,讓大眾可以更融入活動,例如她到社區據點時,常拿劇本讓長輩模擬與家人談死亡的場景,長輩經常有一個經驗,與子女在談身後事時,後輩通常會說「不要講這些,你會呷百二(活到120歲)」。

甚至是後輩在詢問長輩身後事的看法時,會被長輩怒罵「你現在是在肖想(覬覦)我的財產嗎?」郭慧娟會透過情境劇的方式,讓長輩去演出,讓他們在過程中思考,如果他們的家人這麼講,要怎麼去化解與突破。

郭慧娟也開發出一系列桌遊,她舉例「告別通關」遊戲,全部都是談身後事,包括治喪地點、棺木款式、喪事金額、葬法、告別儀式、要邀請誰等等,她看到長輩就圍在桌子前,互相討論自己的身後事,甚至拿出紙筆寫下,說要回家與子女討論,「看到這樣的畫面就很感動」。

在舉辦活動的過程中,郭慧娟也曾經遇過阻力。她回憶說,有次到社區據點上課,地點在社區大樓類似圖書館的場域,因為是公共空間,有一名社區住戶經過,聽聞課程的內容後,當下就情緒激動質疑「你們怎麼可以教長輩這些?」活動也因此中斷。

活動也不免遇到學員難過流淚,郭慧娟說,一直以來舉辦活動與課程,都是營造輕鬆自在的氛圍,她想要大家知道,死亡就跟春夏秋冬一樣,是很自然、不嚴肅悲傷的情境,有些學員會傷感,可能是觸動到過去的經驗,她也從不特別關注難過的學員,而是留給他們釋放情緒的時間。

至於有些生命教育課程,會準備實體棺木讓學員躺棺。郭慧娟說,協會也備有一個可愛型的「木箱」,但她較少採用這樣的方式,認為應該透過更正向的教育模式,就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而不是一定要用躺棺這麼終極的方式,教育是可以慢慢改變的。

身後事也要超前部署 預立醫療決定不留憾

此外,台灣在安寧醫療已發展到一定程度,但郭慧娟深入社區據點發現,大家期待社區的安寧照顧能夠更完善,畢竟安寧病房容量是有限的,社區在相關的醫療資源與品質要更加強,才能符合大眾對安寧醫療的期待。

至於近年《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郭慧娟也協助相關推廣,她認為有「叫好不叫座」的問題,主因是要預立醫療決定時,必須經過醫療照護諮商,這部分屬於自費項目,價格較為高昂,若是政府能協助調降到新台幣千元以下,比較能帶動大眾的意願。

「我一直在衝破無形的高牆。」郭慧娟有感而發地說,這些年來她四處在碰觸衝撞傳統禁忌,常感受到肩上有一股壓力,面對傳統文化教育對死亡的不談、不說,雖然常感受到疲累,但每一次活動的成果,都化為一股力量,一直帶著她往前衝,在台灣死亡咖啡館的道路上,繼續披荊斬棘。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薪水不漲物價猛漲 賴家王老五趨勢難擋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