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書店倍增 日本紀伊國屋逆勢而為
紀伊國屋書店副社長藤則幸男說,沒有賣書的書店,出版社就不會出版好的書;沒有書可賣,書店就會倒閉,「我想改變這種惡性循環」。
文/黃名璽 (中央社編譯)
日本出版業界正遭受網路購書、電子書及疫情三重夾擊,傳統書店經營狀況一年不如一年,甚至不得不被迫收攤。在出版業界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日本大型書店業者紀伊國屋竟然逆勢而為,提出「書店倍增」計畫,要將現有國內外的分店擴大到200間,希望藉由增加民眾跟書本接觸的機會,改變日本出版業界正面臨的惡性循環。
老字號書店接連倒閉 紙類出版品銷售腰斬
日本富士新聞網3月報導,愛媛縣松山市銀天街商店街內的「明屋書店松山本店」已在2月20日停業,結束75年開業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6年,明屋書店松山本店開業,明屋書店一度在一都12縣展店超過80間,成為來自松山的大規模書店。
在岐阜縣岐阜市開業逾百年的書店「南陽堂」,8月31日也在民眾惋惜聲中歇業。業者表示,讀者不上門,營業額當然減少,再加上現在是網路社會,幾經考量決定關店。這間百年書店受到網購、電子書普及與COVID-19疫情衝擊,來客數銳減。
日本出版業調查,日本全國書店總數從2003年的2萬880間,減少到2021年的1萬1,959間。位於東京市中心的「文教堂」赤坂店,也因為該地區重新開發,在6月結束營業,宣告赤坂車站附近書店全部消失。
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表示,紙類出版品推估銷售額從1996年高峰時的2兆6,564億日圓,跌到2021年時只剩不到一半的1兆2,080億日圓。
憂心出版業惡性循環 紀伊國屋挑戰書店倍增
就在讀者銳減及出版界不景氣的情況下,總公司位於東京都的紀伊國屋書店2027年將迎接創業百年,計劃挑戰「書店倍增」,把目前日本全國68間店鋪擴大到100間;原有的海外39間店,擴增到100間店。
紀伊國屋書店64歲副社長藤則幸男表示,「我們有一種必須要做點什麼的使命感」。如果民眾沒有機會接觸書本的話,「日本人會更加不讀書」,他對書店減少助長民眾遠離書本感到擔憂。
紀伊國屋書店決定這麼做的背後原因,也跟憂慮年輕世代日語能力低落有關。根據文部科學省調查顯示,家庭藏書多寡跟孩童學習能力有正相關。
另外,根據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2021年調查,有50.5%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每天讀書(包括電子書)時間為「0分鐘」,較2020年增加3.3個百分點,也就是「平均每兩位大學生就有一人不讀書」。
藤則幸男對年輕人不讀書可能導致學習能力逐漸低落感到憂慮。他說,在書店相關人士的聚會中,常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這次決定要關店了」。
他說,沒有賣書的書店,出版社就不會出版好的書;沒有書可賣,書店就會倒閉,「我想改變這種惡性循環」。
增設分眾化書店 突圍進駐購物商場
雖說如此,但一間企業必須考量到獲利問題,紀伊國屋該如何展店?藤則幸男說,除了過去的綜合性書店外,也必須增加針對某些領域的分眾化書店。
除了日本國內展店,紀伊國屋從1969年在美國舊金山開了第一間海外分店後,陸續在美國、台灣、泰國、澳洲等10個國家或地區開設分店。
紀伊國屋海外分店發展順利,2021年所有分店營業額前10名中,包括新加坡等海外分店就占了四個。43歲的海外事業推廣室室長伊藤聰說,因疫情一度暫停營業的吉隆坡分店,在時隔一個半月恢復營業的當天,有不少民眾在店外排隊等待,「雖然人們對書的需求持續降低,但還是可以感受到書的必要性」。
即使在經營較吃力的美國市場,紀伊國屋不單只有販賣書籍,也兼賣文具、雜貨等來強化集客能力,目前光在美國就有20家分店。
分店展店的嚴峻情況其實不分國內外,特別是購物商場都根據營業額來決定內部店鋪分租對象,這種模式不利於低獲利的書店。
藤則幸男說,他們想主張的是,如果書店能進駐購物商場等商業設施的話,日本就能更有活力,也能打造學習環境。十分熟悉出版業界的日本自由作家永江朗說,書店增加對讀者來說應該是好消息,但他指出,大型書店展店也可能威脅現存的中小型書店生存。
一份2017年的調查顯示,日本全國有超過兩成的地方自治體轄內沒有書店,永江朗期待紀伊國屋可以填補這些所謂的「書店空白地帶」。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