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的文藝後花園 丹波區黑街變身新潮地
布魯克林丹波區從以往廢棄廠房聚集的河畔黑街,華麗轉身成為豪宅密集、觀光客趨之若鶩的打卡勝地,也是紐約市多地仕紳化的縮影。
文/尹俊傑 (中央社駐紐約記者)
超級英雄漫畫中,「美國隊長」史蒂夫羅傑斯(Steve Rogers)出身1920年代的紐約市布魯克林區,龍蛇雜處的環境造就他堅毅不撓的個性。直至今日,許多外地人聽聞布魯克林仍覺得是落後、治安差的地方,這與實際情況出入頗大。
曼哈頓天際線盡收眼底 昔日黑街變文青新地標
由於曼哈頓地狹人稠,數十年來眾多居民選擇移居東河對岸的布魯克林,帶動當地發展,愈接近曼哈頓的地段愈受歡迎,出門走幾步路就可欣賞一水之隔曼哈頓天際線的丹波區(Dumbo)就這樣人氣竄升,從以往廢棄廠房聚集的河畔黑街,華麗轉身成為豪宅密集、觀光客趨之若鶩的打卡勝地。
丹波為英文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縮寫,也就是曼哈頓大橋下的地帶。其中,華盛頓街(Washington Street)更是遊客拍照留念的必經之地。
從華盛頓街往曼哈頓方向望去,可見到渺小的帝國大廈正好在曼哈頓大橋橋塔構成的「畫框」中,紐約兩大地標盡收眼底,正如1984年電影《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海報,呈現這座城市歷久不衰的經典景色。
一旁的舊廠房翻新後使用復古的酒紅色石磚,廢棄多年的鐵道保留在石板路面上,在在提醒熙來攘往的遊客昔日工業區的存在。再往河畔前進,紐約另一知名地標布魯克林大橋映入眼簾,華燈初上時分,這座百年老橋與曼哈頓下城高樓林立的背景相互輝映,格外迷人。
這裡可說是布魯克林最潮、觀光味最濃的地方之一,但數十年前絕非如此。
閒置倉庫廠房華麗轉身藝術家進駐帶動仕紳化隨著紐約市去工業化,藝術家運用閒置廠房、倉庫打造創作空間成為仕紳化(gentrification)濫觴,曼哈頓蘇活區(SoHo)是經典案例,丹波區也一樣。1970年代末尾,許多藝術家為把寬敞且價格低廉的公寓頂樓當成工作室而進駐當地,想出與經典動畫《小飛象》(Dumbo)雷同的縮寫地名,認為地產商會覺得名字太蠢而放過這塊區域。
當地雖逐漸發展,仍有著令人生畏的暗巷風格。1980年代,有些拜訪當地藝術家的紐約客不敢在夜間久待,下車後還會付錢請計程車司機留在原地等候,以免深夜找不到交通工具離開。
1990年代末葉,曼哈頓房價愈來愈貴,丹波區仕紳化隨著更多居民湧入而加速。當時這個社區尚未完全褪下工業區色彩,保有一些汽車或冷氣維修店,而且居民仍以藝術家為大宗,缺少書店、咖啡店、洗衣店等紐約客頻繁光顧的店家,生活機能欠佳。
隨著更富裕的居民湧入,地產商不願錯過商機,開始投資興建擁有百萬河景的豪華公寓,雜貨店、五金行、藥局、咖啡店、藝廊及文創小店跟著進駐。從丹波區搭地鐵過河只要一站就到曼哈頓,又有絕佳美景為伴,房價自然水漲船高,原本落腳當地的藝術家漸漸出走,附近街區的商業氣息愈來愈濃。
1960年代開始閒置的一座河畔咖啡倉庫時隔半世紀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商場(Empire Stores)。這個保有倉庫容貌的空間除了是高檔家具公司西榆(West Elm)總部所在地,也有選擇多樣的美食街,美景當前的餐廳更是約會好去處。
一旁的聖安倉庫(St. Ann’s Warehouse)是從菸草倉庫轉變而成的藝術展演場地;擁有百年歷史的珍妮旋轉木馬(Jane’s Carousel)則是常與布魯克林大橋一同入鏡的華麗地標,兩者都是新人拍攝婚紗照的理想取景地。
小飛象難抵地產商炒作 變調的後工業世外桃源
不過,這些轉變也為丹波區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遊客湧入製造的噪音令居民漸生厭惡,當地早已不是寧靜的後工業世外桃源;富裕居民進駐帶來更多高檔餐廳與服飾店,排擠原本居民熟悉的雜貨店與書店。
經過近20年迅速發展,當地房價更是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完全違背昔日藝術家取個蠢名字抵擋地產商的初衷。房地產諮詢公司Property Club統計,2020年丹波區住宅售價中位數接近140萬美元(約新台幣3,880萬元),為紐約市房價最貴社區之一。
前美國職籃NBA球星瑞迪克(JJ Redick)近期脫手位於丹波區的雙層公寓,這個閣樓住宅擁有四房、大片落地窗及約84坪的寬敞空間,開價850萬美元,比他2017年買下的價碼高逾40%。
丹波區許多建築在官方保護下維持一定的歷史感,但物換星移,身在其中的人從碼頭與倉庫工人、藝術家再變成富裕住戶,昔日的工業區化為住宅區與熱門觀光景點融合的地帶。邁入21世紀後,這顆布魯克林之珠已然高不可攀,也是紐約市多地仕紳化的縮影。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