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壓油價救支持率 能源危機衝擊綠能政策
拜登綠能政策藍圖畫得美好,卻被一場能源危機打亂。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影響民生問題、飆升的油價。
文/徐薇婷 (中央社駐華盛頓記者)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誓言大刀闊斧解決氣候危機,他承諾2050年前讓美國實現淨零,也簽署行政命令凍結公有土地石油、天然氣開採租用。但卻因近期能源價格飆升,被迫與自己綠能政策背道而馳。
拜登大筆擘劃綠能願景 疫後石油需求卻衝高
拜登上任首日,就簽署行政命令,逆轉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多項氣候與環境政策,包括停建具爭議的美加輸油管「基石XL」(Keystone XL)。2021年4月,拜登進一步提出減碳目標,承諾2030年排碳量較2005年減少50%到52%,2035年前實現發電淨零碳排,2050年實現「碳中和」。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分析,美國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大部分源自交通工具,占29%,其次為電力生產(25%)、產業排放(23%)、商業與家庭排放(13%)。有鑑於此,拜登2021年8月宣布,將全力加速電動車生產,目標是2030年前把美國新車銷量中電動車占比提升到50%。
拜登綠能政策藍圖畫得美好,卻被一場能源危機打亂。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影響民生問題、飆升的油價。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2021年11月26日數據,美國汽油目前1加侖平均要價3.397美元(約新台幣95.4元),大幅高於一年前的平均價格2.119美元;11月中更一度到達3.42美元,是七年來高點。
專家指出,油價之所以節節上升,主要是因為許多國家逐漸走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陰霾,防疫措施鬆綁,經濟活動明顯復甦,對石油需求也因而提高。但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2020年因疫情期間需求減少降低產量,導致目前石油供不應求,油價應聲上漲。
美國人普遍習慣開車,油價與物價齊漲,讓許多民眾吃不消。升高的民怨反映在2021年11月2日維吉尼亞州州長選舉結果上,讓拜登不得不重視。
油價高漲痛失鐵票區 拜登聯合多國釋儲油
鄰近華府的維吉尼亞州選民政治傾向偏藍(民主黨),拜登2020年11月總統大選在維州獲得54%選票,大贏尋求連任的川普10個百分點。但2021年11月州長選舉,代表共和黨參選的政治新人楊金(Glenn Youngkin)卻意外以2.4個百分點差距,擊敗維州前州長、民主黨候選人麥考里夫(Terry McAuliffe),為華府政壇投下不小震撼彈。
分析師普遍認為,民主黨失掉維州,其中一個主因就是油價物價高漲,民眾不滿拜登政府處理經濟議題的表現。
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出口民調,大部分維州選民最在意經濟(33%),其次為教育(24%),稅務與COVID-19疫情則同居第三(15%)。回答在意經濟的民眾中,55%投給楊金,44%投給麥考里夫。
拜登在選前就意識到能源價格高漲,恐對選情不利。他求助OPEC與結盟油國,希望他們提高石油產量,卻碰釘子。
拜登的做法也遭致批評。部分人士認為他自打嘴巴,之前決定停建美加輸油管基石XL、限制聯邦土地租用用於石油、天然氣開採,現在卻希望降低石油、汽油價格。左派人士則質疑他能源政策前後不一致,與希望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的路線相違背。
拜登2021年10月31日在記者會上坦承,從表面看來,他的做法可能有點諷刺。「但事實是,你知道,大家也都知道,認為一夕之間就能完成再生能源轉型,自此之後再也不使用石油、汽油或氫氣的想法,真的不理性。」
拜登也反駁部分經濟學家主張認為,油價若高,人民用量相對就會減少,反而能降低碳排放量。拜登強調,人們需要開車上班、送小孩上學,油價若高達3.35美元,會嚴重衝擊勞工階級家庭,影響他們通勤上班。
為平抑油價,拜登2021年11月23日宣布,他已下令從美國戰略儲備釋出5,000萬桶石油,且在他外交努力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與英國也會同步採取類似措施。
能源轉型陣痛襲來 危及拜登政治聲望
《華盛頓郵報》分析指出,拜登的能源難題,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國家試圖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時會碰到的挑戰,包括國內經濟短期需求、政治壓力等,讓這些國家依舊需要便宜的石油與汽油。
哈佛大學環境經濟計畫主任史塔文斯(Robert Stavins)認為,長期努力因應氣候變遷,同時認知到手邊有短期問題要處理,例如通膨、經濟衰退或全球疫情,不一定就代表做法缺乏一致性。但他也坦承,任何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價格的做法,對因應氣候變遷沒有益處。
拜登在政壇打滾近40年,比任何人都了解高油價等於高民怨。隨著冬天的到來,美國人民對燃料需求只會更高,能源價格居高不下所帶來的財務「痛感」也只會更明顯。
美國2022年11月將舉辦期中選舉,選舉結果將攸關民主黨是否能持續掌控國會參眾兩院。該如何回應支持者期待,以實際行動對抗氣候危機,同時降低能源價格,替民眾顧好荷包,將是拜登未來一年最棘手的政治挑戰。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