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朝鮮競爭無止境 「疫」職難求乾脆放棄
去年初爆發的COVID-19疫情,讓原就不容易的韓國青年求職狀況雪上加霜,年輕求職者頻頻受挫,許多人選擇乾脆直接放棄,「等到疫情結束再來努力吧」。
文/廖禹揚 (中央社駐首爾記者)
一篇題為「躺平即是正義」的文章今年4月在中國社群網站上引起熱潮,面對生活中源源不絕的競爭與壓力,主張「以不變應萬變」,不再積極為社會所要求的傳統觀念盲目拚搏,這樣的論調在受到許多年輕族群贊同的同時,卻受到中國主流媒體的大力抨擊,進而引起各國媒體注意,其中也包括韓國。
「疫情過後再努力」 58.3萬人放棄求職
類似「躺平主義」的現象對韓國人來說並不陌生,韓國近年青年就業愈發困難,2015年出現的網路流行語「三拋世代」,在短短幾年內就發展成了五拋、七拋、N拋,甚至全拋,意指在房價、物價高漲,工作卻一職難求的「地獄朝鮮」,年輕人只能放棄戀愛、結婚、生子、買房、興趣等「人生目標」。與躺平主義不甚相同的是,躺平主義選擇以不作為來反抗現狀,韓國年輕人卻是被大環境逼得不得不放棄。
在大企業掛帥的韓國,坊間書店除了販售各種專業證照考試相關書籍,最特別的該算是針對各大企業的求職攻略,因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薪資差距實在太大,擠進大企業或是通過國考成為公務員,幾乎是每個韓國求職者的第一目標;而在房價飆漲的狀況下,沒能擠進大企業窄門,可以說是連買房的念頭都不用想。
不過,去年初爆發的COVID-19疫情,讓原就不容易的韓國青年求職狀況雪上加霜,年輕求職者頻頻受挫,求職意願直直落,許多人選擇乾脆直接放棄,「等到疫情結束再來努力吧」。
根據韓國統計廳資料,以今年6月為基準,在一年內曾有求職經驗,但近四週內未求職的「放棄求職者」達到58.3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6萬人,也是2014年統計改版以來歷年6月的最高紀錄。其中,18.6萬人年齡在20至29歲,8.7萬人在30至39歲。20至39歲的年輕族群合計27.3萬人,占比約46.8%。
據調查,這些人放棄求職原因主要是「沒有符合學經歷的職缺」、「沒有符合期望薪資及勞動條件的職缺」、「教育、技術、經驗不足」等。
看不見盡頭的競爭 年輕人失去目標與動力
既不接受求職教育、也無意圖求職,在家吃住靠父母的「尼特族」數量也在疫情爆發後增加。現代經濟研究所今年3月發表的《國內尼特族現況與啟示》報告中提到,韓國尼特族數量在2020年達到43.6萬人,比2019年增加約8.5萬人,在整體年輕人口中占比達到4.9%,與2016年的2.8%相比,短短四年內就增加2.1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讓年輕人早早放棄求職的原因在於「看不見盡頭的競爭」,韓國社會的競爭激烈,光是走在路上買杯咖啡都能感受到,咖啡店常坐滿埋首進修專業技能、語言及投資書籍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不少專門提供安靜念書環境的「學習咖啡店」;學生們從小就必須學習各種才藝,兼顧學校課業外還得參加課外活動,以求未來能交出豐富履歷與成績單,十幾年下來,叫人不倦怠也難。
然而, 韓國就業環境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更為惡化,疫情讓就業市場需求大幅下降,大企業求才方式也從定期招募改為不定期招募,通常只招募具相關經驗者,連一個小小的實習職缺都「像針孔一樣難擠入」。
延世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李東龜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持續不斷的競爭狀態讓年輕族群彈性疲乏。同時,徵才方式的變化會減少求職者投遞履歷的機會,也會讓年輕族群感到目標消失。
媒體學界喊話政府 打造年輕人願努力環境
大環境讓年輕人產生「再累也買不起房」、「不想努力了」的念頭,已經成為台灣、韓國、日本、中國等地的共同社會問題。不過,相比於中國主流媒體大肆批判「躺平主義」,要求年輕人「繼續奮鬥」,韓國媒體指出,政府應創造出讓年輕人願意努力的環境,國家才有未來。
建國大學經營學系教授尹東烈(譯音)建議,除解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間薪資待遇落差問題,勞動部提供的求職訓練期間應較現行六個月再延長,強化諮詢機構的專業性,並想辦法增加民間企業職缺,而非只是擴大公部門職缺;同時,這些公部門職缺應起到引導作用,讓年輕人能藉由這些工作累積民間企業所需的經歷與經驗。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