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衣也能實踐環保 衣櫥醫生教你精準消費
賴庭荷曾是那個在美麗服飾前,誓言「再買就剁手」卻總是失敗的人。如今她教導客戶精準消費,讓每一件衣物都被充分利用。
文/陳姿伶 (本刊編輯)
只不過想在衣櫃抽出一件壓在底下的衣服,成山的衣物就如土石流般崩落,相信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也是賴庭荷在創立衣櫥醫生這個品牌前,讓她痛定思痛的最後一根稻草。
購衣狂走上環保路 催生衣櫥醫生
「我是先整理好自己,才去整理別人的。」賴庭荷接受《全球中央》專訪時娓娓道來。生於環保的家庭,賴庭荷從小就看了許多環境生態紀錄片。長大後,跟著母親投入組織,白天穿著志工背心向民眾勸說節能減碳,不過脫下背心之後,她就是去購衣血拼、從各種華服尋找刺激卻又難以滿足的人,兩相衝突下讓她內心一直難以平衡。
帶著內心的困惑,對整理、收納萌生興趣的她,進入了居家清潔公司學習。有一回,客戶出門前拿著衣物細心熨燙的動作吸引了她,她發現,無論家中多麼雜亂,人們仍重視出門後給人的儀表印象。
之後,她結合收納與穿搭的長才,在2016年創立了衣櫥醫生,至今已到客戶家中診斷過數百個衣櫥。整理收納與形象規劃成為衣櫥醫生品牌兩大重心,並將環保這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納入,透過教導客戶「精準消費」,讓每一件衣物都被充分利用。
穿出「個人品牌」有型、省錢又環保
賴庭荷說,事實上,現在衣物整理的知識已經飽和,坊間都可以看到許多方法,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有衣櫃爆滿、雜亂的問題,除了沒有實做以外,她以她的主要客戶群─30到35歲上班族為例,認為是因為「個人品牌」的思維沒有建立。
她指出,20多歲的人可能想成為全場的焦點,但若30歲後,仍不斷追求讓人眼睛一亮的效果,必定要買進大量的衣服,既傷財又不環保。相對的,則是要思考想要留給別人什麼樣的記憶點,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穿搭是有一個節奏的,沒有辦法每天都在高點,而且我們也不是服裝設計師,必須以多變的造型引人注目,應該每天維持一個穩定性,偶爾做一點變化,那樣創造出亮點反而才是深刻的。」賴庭荷解釋。
她認為,如果以建立「個人品牌」的思維去規劃衣櫥,那麼衣著就會和個人的專業有一致性、重複性。
所謂的重複性,指的是同樣的元素不斷重複,以便產生記憶點,例如已故前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就以他的黑色高領上衣最為著稱,而賴庭荷則將白色設定為衣櫥醫生的品牌色,因此只要她出席相關場合就會著白衣。賴庭荷認為,衣櫥會爆滿,多是因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風格,每個人的外型會限制他所擅長的風格,「不是說漂亮的人就能駕馭所有的風格」,因此她會對客戶做臉部數據分析,找出對方擅長的風格。
她指出,重複性的好處就是,在喜歡且擅長的風格上,一直加深別人對你品味好的印象,而且也能增加記憶點,特別是公眾人物。像是一些民意代表,就算冒著被嘲笑造型千年不變的風險,也不能讓菜市場的阿公阿媽認不得。
「你要把錢和工作放在穿搭前面,才能創造更多的錢。」談錢俗氣,但賴庭荷不諱言。而求助於衣櫥醫生的客戶,也多以重視個人形象的業務行銷行業為主,希望一出門就是很好的行銷,不太有出錯的可能。
不過,每天穿一樣的顏色,不會讓人覺得你的衣著很無趣嗎?賴庭荷說,為什麼有些人穿一樣的顏色是無聊,有些人是品味,就要看他有沒有做細節的處理。她指的細節,不是衣著款式,而是衣著以外儀表的修飾。
「透過細節的處理,可以讓人感覺(衣著)是你的選擇,而不是你的偷懶。」她指出,男性的重點在髮型、眼鏡和眉毛,而女性則應在髮型、眼鏡和唇色上多留意。
審視衣物使用頻率 該買該丟看這公式
除了建立個人風格之外,整頓衣櫥的第二個重點是審視衣服使用的頻率。她建議以一個月為單位,將這段期間都沒穿到的當季衣服裝箱,過三個月若還沒想到要拿出來,那麼就可整批捨棄。
一個人一個月到底需要多少衣服?賴庭荷提出一個公式,以30(天)除以洗衣的週期(幾天一次),再乘以家中洗衣機一次可容納的衣物數量(中小型洗衣機約可容納15件),再將得到的數字除以家中的人數。以一星期(七天)洗一次衣服的兩人小家庭為例,套此公式,則一個人可擁有32件衣服。這個數字會依換季或換洗衣機(容量不同)等因素而改變。
她認為,只要當季衣櫥大於這個量,就是多餘的,可以刪減。她以女性上班族為例,推薦以下13種單品:襯衫、白T恤、棉T、針織外套、造型衫、針織衫、西裝外套、窄裙、長裙、長褲、牛仔褲、連身洋裝、風衣,每個人可選出使用頻率最高的前五項,以上述32件的額度來看,則這五項都個別可以保有約六件(32除以5)。
「只要擁有這個數量,就可以讓你度過一個夏季,不會常愁沒有衣服穿。」她指出,整理衣櫥時,若發現某一類少於六件,就可以補足,若超過,則可以淘汰。每個人也可以依需求與喜好改變這些單品的品項。每當興起購衣慾望時,也可依照這個原則去審視自己應不應該下手,或者先淘汰舊衣。
此外,她也提出升級版,一旦確定自己的使用頻率後,就可以把某些常用單品在價格上升級,讓品質更好、更耐用,避免時常性地丟棄衣物。
想在穿衣上做環保,除了精準消費外,近年來一些服裝品牌都投入循環經濟,推出回收再生的服飾。不過,賴庭荷說,雖然很鼓勵大家購買永續服飾,但因為再生品製作成本往往比新品還高,因此也會反映在商品的售價上,除非消費者有很高的道德感和環保意識,否則價格考量下恐怕不容易下手。
她建議廠商在研發與行銷上,不應只用道德感綁架,而要強調產品的功能性,例如以襯衫來說,是否可抗皺,讓環保作為額外的加分點,這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
避免重蹈覆轍 與NG衣物永遠告別
協助客戶整理衣櫥,時常會丟棄不少衣服,賴庭荷在一次演講場合上,就曾遇到民眾指責浪費不環保。她表示,除了固定分享相關單位收集二手衣的時間給客戶,也會推薦客戶新台幣千元以上的品牌衣物,透過保值作用,讓衣物在喜愛該品牌的顧客間相互流轉。
最重要的是,賴庭荷說,必須讓丟棄有意義。當她陪客戶丟衣服時,都會給客戶一份報告,記載著什麼樣的服裝是客戶的地雷、或者不符合現階段的人生目標,這些沒有達到標準的服裝就會被記錄下來,以提醒客戶不要再犯同樣錯誤,「這樣的丟棄就會是一次性的」。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