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1年4月
離開歐盟的英國要何去何從?首相強生3月16日提出新的外交政策,指明英國的出路—拓展在亞洲的影響力。英國的積極作為還包括與日本、新加坡分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全球中央2021年4月

打開封存的常民記憶 基隆防空洞照進未來

2021/4/15 14:42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一群臺大的學生走訪遍布基隆各地的防空洞,希望這些封存著當地人生活記憶的荒廢空間,重新找到新時代的定位。

文/陳姿伶 (本刊編輯)

基隆有個東西很可能是全台最多,卻又猶如在城市中隱形,在一道道鐵柵門後,安穩地鑲嵌在山壁。除了一些憂心的父母,耳提面命要孩子遠離的告誡外,相安無事,卻也互不干涉。儘管,它曾經承載著當地人的生命經驗。二戰時,倉皇的人們在裡頭躲避空襲的隆隆炮火;戰後,也曾是一代人童年玩樂、溽夏乘涼的基地。那就是基隆的防空洞。

這些與當地年輕人漸成陌路的防空洞,卻吸引了一群外地學生的目光。2016年,一些臺灣大學城鄉所的研究生因為一堂必修課來到基隆,原打算走遍當地的砲台,卻意外轉了大彎,一頭鑽進深不見底的洞裡。

前往砲台的山路上,幾乎都有防空洞。每次走訪,學生們總試圖詢問當地居民生活與砲台的關聯,得到的不外乎是「爬山、運動的地點」這樣扁平的答案。一次隨口問起附近的防空洞,對方卻提起小時候遊玩的記憶。他們意識到,比起當地不少已列為古蹟管理、成為觀光景點的砲台,當時網路資料短少、沒被指定為文化資產的防空洞,才是真正與當地人的過去及日常相連結,卻長期被忽視的空間。

縫補世代記憶 荒廢角落的除魅化

日治時期,基隆港作為重要的物資吞吐及軍事港口,在二戰時遭遇美國重點轟炸,因此開鑿了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基隆九成以上為丘陵地,防空洞直接往山壁開挖,而不像其他城市的防空避難設施,多於半地下或地上加蓋掩體。在地面占據空間的防空洞,在都市發展下往往面臨拆除的命運,基隆則無此問題,而能大量保存至今。根據《基隆市年鑑》記載,基隆防空洞在1970年代盤點約有600多個。

這些隱藏在城市裡的神祕洞穴激起學生們的好奇,他們組成「化被洞為主洞」小組,從2017年起,在臉書經營粉絲頁分享他們的探洞經歷,也透過網友交流獲取更多情報。幾年下來,他們一共走訪了基隆約50個防空洞,也多次在洞裡舉辦活動,開啟民眾對防空洞的想像。小組成員林佩儀更將之擴展為個人論文,企圖串連起基隆防空洞的前世今生,縫補世代記憶的斷裂。

訪談那天,身為雲林囡仔的林佩儀,帶筆者徒步穿梭她口中3D的基隆街道,才在熙來攘往的市場大街,一下子又鑽入蜿蜒的斜坡巷弄、交雜錯落的石階路,一連探訪好幾個洞。這幾年在基隆走跳,讓她已熟門熟路,而去年12月,她剛帶完一場防空洞導覽。

看完梓桑巷裡的防空洞,她帶筆者順遊高踞巷尾石階路上、已無人居的許梓桑古厝,那是在地青年團體多年舉辦文化祭的據點。越往巷子深處走去,山坡壁上除了綴著苔痕與蕨類,一些吊掛的衣服也暗示了山邊居民生活的痕跡,大概是因為腳步聲,一時間家戶間狗吠此起彼落。

站在古厝前眺望景色,一陣涼風吹來。問了林佩儀,在小組探洞的過程中應該都會遇到些狗啊或其他未知,會害怕嗎?她停頓了幾秒鐘說,「其實可怕的是人」。她隨即解釋,由於多數防空洞長年荒廢,後來所屬單位為了避免治安問題,及便於管理,大多以鐵柵門鎖上。但有時,也會遇到一些未鎖上,或鑰匙交由地方代管,又或被作為儲物空間的防空洞,這時,便是小組的探險時間。

不過,在詢問附近居民、探索進洞的可能性時,常會遭遇勸阻,或以類似「彼內底有死人(那裡面有死人)」這樣的語言嚇阻。林佩儀強調,那是出自於居民內心對安危的憂慮。但有趣的是,當他們從防空洞走出來後,當初勸阻的人又好奇地問:「那裡面有什麼?」

林佩儀說,生活經驗會影響到一個人如何看待防空洞,如果曾使用過、小時候進去玩過,或是國小防空避難演習有躲過,可能就沒那麼怕。

像在八斗子,有人向他們說起過去曾在洞裡補漁網,也有人在裡頭放沙發,因為夏天防空洞裡就像有天然的冷氣;有些洞會滴滴答答地流出山泉水,有人就在洞口挖個小水池養魚;也有中年人談起兒時元宵節提燈籠進去探險的童趣故事。

然而,「當這些空間沒有被使用或妥善管理,久了以後,人們就會覺得很可怕」。防空洞一開始建造是為了要躲避戰火,所以會蓋到城市較隱蔽的地方,不易被摧毀,也不易被發現,但現在就成了城市裡陰暗的角落。

「很多人問我有沒有在防空洞裡遇到什麼可怕的事?其實沒有,我在防空洞遇到最多的,就是貓的大便,因為那個空間剛好牠可以進去(指鐵柵欄的縫隙)」。她說這話的同時,有隻貓正好整以暇地趴在洞口前的草地上,與我們對看。

林佩儀將他們的行動形容為一種「除魅化」的過程,希望破解民眾對防空洞的恐怖印象,先翻轉,再打開人們的想像。

打開防空洞 黑暗中照進想像力

文安里的「百年防空洞」是目前基隆唯一常態對外開放的防空洞,是個隧道型防空洞。根據洞內看板介紹,在日治時期,原為日軍61軍醫院病患避難防空洞,戰爭末期,一度成為要塞部隊的彈藥庫,光復後則改為通道。

然而,過去那一帶因鄰近私娼寮「鐵支路」,防空洞內也聚集吸毒人口,而被視為治安死角。所幸當地里長的用心,在1990年代重新整理,不但洞內加裝電燈,還掛起印有歷史照片的看版,這條歷史走廊的活絡,不但讓兩邊往來更方便,更凝聚了地方上的認同。

另一個將防空洞列入社區營造的少數例子是智慧里。當時社區想利用一個充斥垃圾且產權不明的防空洞作為活動空間,不過,清理後卻不知怎麼利用。敞開的洞口恰好被巡訪的小組撞見,當然二話不說進入探險。

林佩儀形容,它有兩個出入口,內部呈S型,轉彎處沒有任何光。「我們就摸著牆壁走,走到一半我們都懷疑要不要退回去,會不會迷路。黑暗中會浮現你心中最根本的渴望,就是『我要出去』,但出去後發現都是自己嚇自己。中間過程很可怕,也很有趣,因為現代城市裡已很少純然黑暗的體驗,滿足了一種人類探險的可能。」

後來小組拜訪了社區協會後,在洞裡辦了展覽與快閃酒吧,隨後更由社區發展成藝廊。可惜的是,多次活動後,防空洞的私人擁有者才發現屬於自身產權,又重新被封閉起來。

即便如此,每一次打開防空洞,都是一次想像力的開啟,也是世代認知的承接。「化被洞為主洞」幾年來陸續在幾個防空洞舉辦了闖關活動、展覽、電影欣賞和兩回的快閃酒吧,也收到不少的回饋。這議題逐漸發酵,近幾年基隆市政府辦的年度古蹟日也都可以看到防空洞的身影,而對於市政府在信二路防空洞正興建直通中正公園的電梯,林佩儀也十分期待改造後的成果。

夾縫中打游擊 等待新時代的重生

不過,林佩儀也談到防空洞活化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產權和管理權複雜。根據小組研究,基隆防空洞分屬航港局、警察局、國防部及私人管理,而土地所有權與管理權又可能分屬不同單位,再加上長期以來的消極管理,想辦活動有時也很難找到主人。此外,除了防空避難外,防空洞還能被怎麼使用?使用規範上也是個問題。

在防空洞被視為城市亮點前,他們行動就像「打游擊」,「在這種可以和不可以的夾縫中間,我去撐開一些空間,去試著辦一些活動,讓更多人可以看到這個議題,這個空間總有一天被我撐得越來越大,讓大家知道,哦!原來有這件事情在發生」。

她認為,空間的存在就應該被使用,隨著時代變遷,應該有機會讓人與空間自然互動出它應該被賦予的功能。不可否認防空洞有一定危險性,但那背後不可忽略教育的責任。

每個城市都有很多面向,近幾年,許多人歡喜基隆開始展現它光鮮亮麗與現代化的一面,然而,這座港都濃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那些沉在歲月裡的故事,卻逐漸被忽略與遺忘,而那正是林佩儀認為,基隆最有味道的一面。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義大利古蹟太多也煩惱 疫情下找錢維修更難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