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亞太戰略成形 直球對決中國挑戰
除指派在中國問題上相對強硬的康貝爾出任「亞洲沙皇」,拜登政府也認知到在面對中國挑戰上,強化與理念相近盟友關係、捍衛人權民主的重要性。
文/徐薇婷 (中央社駐華盛頓記者)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前幾天,他的團隊向記者證實,曾在前總統歐巴馬時代出任亞太助卿的康貝爾(Kurt Campbell)將出任白宮新設的「亞洲沙皇」一職,主責亞洲事務。
這項人事消息讓擔心拜登恐恢復歐巴馬時代對中政策、緩和川普任內所形塑對北京強硬態勢的人士,至少能暫時鬆一口氣。
中國不再隱藏威權野心 美國外交政策「轉向」
「亞洲沙皇」一職的正式稱謂為「印太事務協調官」(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設立這項新職位,並指派在中國問題上屬相對強硬的康貝爾出任,意味著亞洲將是拜登任內重點項目之一,也顯示這位新總統將嚴肅看待中國挑戰。
2009年至2013年擔任亞太助卿期間,康貝爾負責台灣、中國、日本、南北韓等亞洲多國事務,他也是歐巴馬時代「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重要制定者之一。
歐巴馬執政時期,美國對中國採取交往接觸政策,強調雙邊合作,淡化檯面下競爭角力。面對中國壓迫、脅迫鄰國與自身人民,美國也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近幾年,中國不再隱藏威權野心,除透過孔子學院在全美進行外宣行動,也積極在全球布局5G。種種作為讓華府人士認清美中關係「戰略競爭」本質,也意識到一味姑息只會讓中國更肆無忌憚進行侵略作為,踐踏人權、民主及法治。
康貝爾就是認清美中關係本質的人士之一。卸下亞太助卿職務後,康貝爾2016年出版新書《轉向》(The Pivot),他在書中主張美國應與現存盟友強化關係,並與印度、印尼等國家拉近距離,以因應中國的崛起。
2019 年,康貝爾也與現任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共同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探討美國如何同時挑戰中國,又與中國共存。他們在文中明白表示,美國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重思。
他們指出,華府人士已逐漸形成共識,認為與中國交往時代已經過去。美國交往政策一大錯誤,就是以為與北京往來就能根本性改變中國政治體制、經濟與外交政策;但美方現在也應避免以為競爭就能成功轉變北京的錯誤假想。
認清美中競爭本質 聯合盟友遏制中國擴張
這項對美中關係本質的頓悟,不只體現在拜登任命康貝爾擔任「亞洲沙皇」上,也顯露在拜登政府執政後的各項作為,更協助形塑美國的新亞太戰略。
首先,拜登政府雖多次指出,在符合美國利益時會與中國合作,但其對中政策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川普路線。
除了公開承認美中「競爭」本質,拜登政府也認知到在面對中國挑戰上,強化與理念相近盟友關係、捍衛人權民主的重要性。
拜登3月12日參與「四方安全對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首次線上峰會,這個論壇的宗旨是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接著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出訪日韓,和兩國外交、國防首長會面後,布林肯與國安顧問蘇利文3月18日才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會晤。拜登政府顯然是在實行聯合盟友、反制中國的策略。
拜登團隊譴中不避諱 猛踩北京「紅線議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過去民主黨政府面對中國不當作為只會隱晦批評,或是點到為止,拜登團隊譴責起中國毫不避諱,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10日首度通話內容就是鮮明例證。
拜登在電話中雖與習近平就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全球公衛安全、氣候變遷及防止武器擴散等議題交換意見,展現美國在特定領域與中國合作的意願。但拜登政府一連對台灣、香港與新疆等諸多北京所謂「紅線議題」表達關切,顯示他的政府不會因為與中國合作,犧牲掉人權與民主。
具體例子還包括美日的外交、國防首長3月16日在東京舉行2+2高層級會談,聯合聲明除就中國「脅迫與破壞穩定行為」提出警告,並特別提到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最受全球矚目的是3月18日的美中會談,雙方一開場就激烈指責對方政策,兩大強權把近年的緊張關係搬上檯面相互數落。布林肯開頭就羅列美國對中國的不滿,包括網攻、打壓新疆、香港與台灣,稱這些行為「威脅到維持全球穩定的法治基礎」。
種種動作都透露出拜登政府清楚現今時局已不同,過去歐巴馬時代對中國採取交往接觸政策、淡化人權民主議題的舊思維不再適用。而拜登政府會如何聯合理念相近國家,反制威權中國、捍衛全球人權與民主,且在必要時尋求北京合作,將決定未來四年美中關係走向,也可望在亞太區域賦予美國新角色。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