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取消無所不在 我們可以保留什麼?
非黑即白的取消文化讓同溫層變厚,成了當今人人不可不知、引以為戒的時代經驗。明哲保身之道是把每個螢幕框想像成為電視框,在不管面對多大、多小的社群時,三思而後言行。
文/周世惠 (中央社駐舊金山記者)
「如果你沒被取消過,你就被取消了!」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嚴峻的當下,「被取消」計畫、工作、旅行和機會等幾乎是人人有過的切身體驗。事情被取消可以想辦法解決,但如果被取消的是「人」呢?
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網,美國流行文化中最早提到某個人被取消是2014年的嘻哈真人秀《愛與嘻哈:紐約》,音樂製作人羅沙多(Cisco Rosado)在劇中女友史卓貝瑞(Diamond Strawberry)坦承有個女兒後衝口說出:「妳被取消了!」(You’re cancelled.)
這句話一時之間在推特(Twitter)大為流行,原本僅在非裔族群通用,用來挖苦或批評某個人的行為,以表達不贊同;但隨著人們在網路的時間愈來愈長,這成了普遍的笑話和文化。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或「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演變為現代形式的排擠與抵制,把一個人從網路或現實生活中趕出社群與專業圈,讓他們無法立足、失去工作機會。被擠出去、消聲匿跡的對象,以網路流行語言就叫「被取消」。
一失言成千古恨 名人凡人都難倖免
美國非裔饒舌歌手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曾公開支持「奴隸制」;加拿大歌手仙妮亞唐恩(Shania Twain)曾公開挺前美國總統川普;他們都被不認同的網友鋪天蓋地「取消」過;而美國人氣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則因一個被剪輯過的錄音受到網友羞辱,儘管最後還她清白,她仍覺得心靈受創。
「網民在罵的那個人是我嗎?」「我說的並不是你們解讀的意思。」當有理說不清、愈描愈黑時,許多被取消者選擇噤聲。
公眾人物或知名企業因其名氣、工作性質與社會責任必須承受公評,但是一般市井小民呢?2012年,名為史密斯(Adam Smith)的美國男士對連鎖速食品牌Chick-fil-A企業文化中的「反同性婚姻」感到不滿,他在得來速車道點餐時,對一名工作人員抱怨批評,並把這段手機自拍的罵人影片上傳到YouTube。
隔天早上,史密斯發現他的影片在一夜之間被轉傳,引起強大後座力,連他的工作單位都收到炸彈和死亡威脅,老闆要他走路;他在後續求職的過程,兩度拿到工作機會,卻都被收回取消。
取消文化這詞尚未流行之前,史密斯體會了被取消的痛苦,他對CBS新聞一部紀錄片陳述這個風波讓他一度想自殺,但身為三個兒子的父親,他必須振作。他學到謹言慎行的重要性,然而代價太龐大。
取消文化太超過? 我們能「保留」什麼
取消文化有如不正式的網路警察,施予對象無形的處罰,有時超過有期的刑責。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芝加哥與非裔女演員雅拉夏希迪(Yara Shahidi)主持對話論壇時,曾寄語現代青年「社會很複雜,有模糊地帶,做好事的人也會有缺點,人們所攻擊的人,也愛他的子女,與你有共同的價值觀」。
公眾處罰是否對等被取消者的言行,值得辯論。取消文化的批評者認為,言論自由與意見交換受到阻礙,會讓人們不敢跨足舒適圈之外,誰將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然而,支持者叫好取消文化賦予普通人權力挑戰現況,並讓有權有錢的人承擔責任。
「你被取消或者留下,仍看你是誰。」維吉尼亞大學媒體研究教授克拉克(Meredith Clark)說,名人能從「噪音」中買回或公益贖回他們的鎂光燈與工作機會,一般人不一定這麼幸運。
非黑即白的取消文化讓同溫層變厚,成了當今人人不可不知、引以為戒的時代經驗,明哲保身之道是把每個螢幕框想像成為電視框,在不管面對多大、多小的社群時,三思而後言行。
在取消文化的大傘下,很有可能今天你指控別人,明天別人取消你。人是成長型與學習型的動物,設身處地懷抱同情心與包容心、別太快下定論是每個人都可以「保留」的功課。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