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經濟異軍突起 醫療與行為諮商潛力大
台灣寵物市場每年高達200億元,其中,養貓飼主每月花費急起直追,已逼近養狗的開銷。由於貓犬性情不同,飼主飼養習性也不同,也發展出不同的貓經濟。
文/楊淑閔 (中央社記者)
台灣家貓數量近年大幅增長,近期都在70幾萬隻,直追80萬隻規模。若合計家犬數量後,更被推估最快2020年就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帶動全國整體寵物市場每年新台幣200億元的商機。
心理學界研究寵飼關係有這麼一段比喻:「若想體驗養孩子,就養一隻狗;體驗愛情,就養一隻貓。」有獸醫師就說,貓飼主通常較細心,這使得貓經濟的發展不只隨著家貓數量成長而擴大消耗品花費,更著重心理層面,宛若夫妻、親子間的諮商經濟應運而生。
貓友善醫院興起 醫療市場看俏
根據農委會108年全國家犬貓調查,平均每戶每月家犬飼養花費新台幣2,017元,主要花費項目以食品為主,平均810元,其次為用品花費459元,再者為醫療387元,最後為美容360元;家貓開銷急起直追,平均每戶每月飼養家貓花費1,783元,食品最大宗,平均803元,其次為用品484元,接著是醫療花費444元,最後是美容花費53元。貓咪美容費用較少的原因,是因為貓不太可能乖乖坐著美容。
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譚大倫說,貓的就診率雖然還不到一半,但是慢慢在增加,快要打平。
貓在醫療上 有其特色。譚大倫說,隨著家貓數量大幅增加,許多動物醫院都發現,貓飼主跟狗飼主的特性不同,貓飼主比較會細心看待貓的細微動作,只要有些小狀況,主人會比較緊張,「我們在看寵物診療這塊(市場),貓的市場未來比較大」。
他說,對照以前貓狗看診在同一房間,候診也同一區,現在愈來愈多動物醫院會將看貓區分開來。另外已有專門的貓醫院出現,因為就診時會有差別,有些甚至跟國外的組織(國際貓科醫學會)申請貓的友善醫院認證。貓行為師曾麒穎說,讓貓不緊張,才能重現原本的症狀,以利診斷治療。
因為貓的特質,貓看診幾乎都要融合諮商。譚大倫說,有些是健康上的,有些是行為上的問題。例如貓亂尿尿,飼主就會問醫生:「牠是生病了?還是鬧脾氣、抗議什麼?」行為上的問題是貓飼主比較關心的。
另外,國外貓市場大,已有專屬貓的醫學研究。譚大倫舉例,兩、三年前某家外國藥廠就研發出貓的傳染性腹膜炎治療藥物,對照過去貓罹患此病幾乎百分之百死亡,如今治癒率已八、九成。
還有國內的寵物醫療保險開始崛起,不僅台北市政府推動認養動物之家貓狗附贈一年期保單,中華民國寵物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在2020年12月也宣布推動全國會員商家買賣寵物附贈一年期保單,金融界預計目前有5,000萬元的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而且貓飼主的購買成長力道不低。
家貓半數有焦慮問題 照護諮詢不可或缺
貓不示弱的天性,讓不少飼主不知道家貓可能有焦慮問題。開設「有間貓旅精品度假中心」提供預約住宿、日間安親、到府保母及照護諮詢服務的曾麒穎就說,有焦慮問題的貓約半數。這也是何以他開一家貓旅店要花費200小時上課、培訓實作能力,取得國際動物行為諮詢協會(IAABC)認證的貓行為師資格的原因。
曾麒穎說,傳統行為學不論訓練犬、馬等,都較高壓,因為這些動物都有群體性,意識裡有臣服的概念,並認為沒有臣服概念的貓不可訓練;直到這10年、20年來,新的訓練方式、邏輯架構出現,將傳統犬訓中的懲罰、棍子拿掉,只給蘿蔔,培養貓主動的喜好、激發好奇心,終於發展出貓的訓練專業。
他指出,有的貓咪是不宜外出到旅店住宿的,到府保母也因而成為貓經濟的新興行業,但若只是提供飼餵、換水、更換貓砂、陪玩,很多家中有養貓的人就能勝任。他則是到府後還會觀察貓咪的身心狀況,針對個案狀況當下做處置,並建議家長回家後可以做什麼的處置,藉此讓貓咪跟飼主間關係更融洽緊密。
訪談當天,店內一位陳小姐告訴記者,她所救助的懷孕流浪母貓住其他貓旅店時,在不明原因下發生嚴重骨折,引發母貓更加無法信任人類,但她跟著貓行為師曾麒穎的一步步規劃,約兩個月多左右,母貓已能主動地安心坐到她身邊。這證實貓飼主對照護諮商專業的依賴愈來愈深,這類領域的發展也會日漸深化。
貓網紅崛起 發揮多元號召力
曾麒穎分析他經營貓旅店的經驗時說,讓街上動物走入家庭的主力飼主以35歲以下的年輕人較多,他們有個共通特質,稍有點經濟基礎、愛貓,就會願意飼養。
由於年輕世代擅於運用網路,出現不少貓網紅,例如黃阿瑪、豆漿、波波、好味小姐、拉姆有幾噗等,甚至也有網路社群與幫助流浪動物收養結合,誕生浪浪別哭餐廳多家分店。
積極面是讓愛貓的粉絲們凝聚起來,相關號召力不容小覷,例如可以協助發送貓咪認養資訊,帶動社會關注,並友善對待流浪貓,或鼓勵開發新產品。甚至也能透過號召力在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值得主管機關持續追蹤分析。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