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0年8月
《港區國安法》今年6月30日晚上11時生效,一名舉著白紙的少女突兀地出現在香港的抗議人群中,記者詢問舉白紙有什麼用?少女回答說,她不知道要舉什麼才不會犯法。
全球中央2020年8月

疫情化身環保殺手 新冠垃圾成海洋新危機

2020/8/14 14:11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疫情爆發後,地中海海面下除了有往常常見的免洗杯、鋁罐,如今還多了「新冠垃圾」。「海洋清潔行動」成員憂心,這恐怕代表著未來地中海有著口罩比水母還多的風險。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不僅在全球奪走大批人命,也成了環保殺手。環保人士示警說,各國為了防疫,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大增,漂流大海的口罩如同水母般漂浮,海床上也隨處可見乳膠手套。

全球防疫重拾塑膠製品 口罩醫療廢棄物大增

疫情影響下,全球多國政府均鼓勵或下令民眾外出配戴口罩,這些政策雖有公衛上的重要性,但環境上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除了口罩,醫院等衛生機構製造的醫療廢棄物也大增,包括無塵衣、醫用手套和屍袋等。亞洲開發銀行(ADB)預測,單是菲律賓馬尼拉大都會這個人口1,400萬的城市,每日就因疫情新增了額外309噸的醫療垃圾。

定期在法國蔚藍海岸沿岸淨灘的非營利組織「海洋清潔行動」(Operation Mer Propre)成員裴蒂耶(Joffrey Peltier)就發現,疫情爆發後,地中海海面下除了有往常常見的免洗杯、鋁罐,如今還多了與疫情相關的「新冠垃圾」(Covid waste)。

儘管這類新冠垃圾數量稱不上龐大,但他憂心這是一波新趨勢的開端,也就是全球千千萬萬人為了防疫而重回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老路。

光是法國,有關單位就已訂購20億個拋棄式口罩。「海洋清潔行動」另一位成員龍巴德(Laurent Lombard)憂心,這恐怕代表著未來地中海有著口罩比水母還多的風險。他在社群媒體上傳的潛水影片中,蔚藍海岸昂蒂布(Antibes)附近的海底可看到沾滿水草的拋棄式口罩和乳膠手套。

這支環保團體盼望透過影片,鼓勵疫情降溫後有更多民眾能改用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並以勤洗手代替戴手套。

塑膠垃圾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威脅著大海和海洋生物。據聯合國2018年估計,每年約有1,3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地中海每年有高達57萬噸的塑膠垃圾,相當於每分鐘就有3萬3,800個塑膠瓶被拋入其中。

2020年初時,許多國家都矢言減塑護地球,但疫情影響下,各國紛紛擱置相關計畫。世界銀行(World Bank)警告,起碼目前為止,新型冠狀病毒「似乎又帶起一次性塑膠製品的趨勢」。

專家指勤於清洗容器 重複使用不怕染疫威脅

在泰國,當地雖於1月起禁止主要商店使用一次性塑膠袋,並著眼降低整年度的塑膠垃圾量,如今卻預測塑膠垃圾將成長30%,曼谷今年4月的塑膠量就比去年同期增加62%,其中多數為不易回收的食品包裝。

在孟加拉,專家估計防疫封鎖的頭一個月,境內有害廢棄塑膠就高達1.6萬噸。在新加坡,八星期封城行動讓境內570萬居民猛叫外帶餐點,產生出額外1,470噸的塑膠垃圾,就連一向一塵不染的街頭也出現隨手亂丟的口罩。

為防止病毒傳染,全球都有零售商禁止消費者自行攜帶環保杯、容器或購物袋,深怕這些物品沾有病毒,成防疫漏洞。

但衛生專家認為,只要勤於清洗,可重複性使用的容器和購物袋並不構成威脅;但仍有企業利用大眾對衛生的疑慮,鼓吹廣用塑膠製品來防疫。

菲律賓「擺脫塑膠」(Break Free From Plastic)運動全球召集人葉南德茲(Von Hernandez)告訴《洛杉磯時報》:「但願免洗容器使用量增加只是暫時性現象,不至於逆轉我們在減塑上的成果。」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說法,塑膠袋要20年才能分解,外帶咖啡蓋30年,吸管200年;而口罩、乳膠手套原料多半含聚丙烯,則需要450年才能降解。

今年稍早,香港環保團體海洋亞洲(Oceans Asia)就曾示警,光在無人居住的索罟群島約100公尺長海灘上就可找到70個拋棄式口罩,而香港附近幾個海灘也都有口罩蹤跡。

美國綠色和平組織的霍席瓦(John Hocevar)說,口罩、手套這類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對海洋生物威脅尤其嚴峻,「手套跟塑膠袋一樣,恐被海龜等生物錯認為水母而吃下肚;而口罩的棉繩則可能構成綑綁陷阱」。

隨著各國政府猛出資協助企業撐過疫情衝擊,環保人士也看到契機,鼓勵各方協助地方企業將回收塑膠改造成新商品。

新加坡循環資本(Circulate Capital)主管凱普蘭(Rob Kaplan)說:「針對塑膠汙染,對話內容應從環保面向改為經濟發展和重建機會。過去20年來,廢棄物和回收這方面的投資一向不足,如今是起步的好時機。」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從反送中到國安法 動盪的香港何去何從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