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還要更好 環境模範生瑞典擬徵塑膠稅
為呼應歐盟減塑新政策,瑞典預計明年開徵塑膠稅。「我們認為開徵塑膠稅,會使人們在購買塑膠袋前再次思考是否有其他打包貨物的方式。」
文、攝影/黃齡儀 (旅居斯德哥爾摩)
瑞典中部城市韋斯特羅斯(Väserås)的麥當勞餐廳正在實驗全面提供紙吸管;星巴克雖仍提供塑膠吸管,也使用塑膠杯與杯蓋,但在顧客外帶冷飲時,會詢問可否使用紙杯盛裝;宜家更是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提供並販賣所有一次性塑膠消費用品,包括吸管、刀叉、盤子和冷藏分裝袋等。
紙吸管逐漸取代塑膠吸管,主要是因為歐盟2018年5月宣布,希望在2030年前達到每件塑膠包裝品都可重複使用或回收利用的目標,並在2021年前全面禁止吸管、塑膠刀叉、湯匙、棉棒等塑膠產品。
環境汙染者承擔成本 塑膠稅呼應歐盟新政
此外,為呼應歐盟新政策,瑞典預計自明年開徵塑膠稅。原在超市購買塑膠袋為一個3克朗(約新台幣10元),未來將再加3克朗的塑膠稅,含消費稅後,每個塑膠袋收費7克朗(約新台幣24元);打包蔬果生鮮類的薄型塑膠袋原本免費,未來每個收取0.3克朗(約新台幣1元),預計將為國庫增加30億克朗(約新台幣99億元)收入。此政策預計將使每人年均塑膠袋用量降至40個。
該政策主要是由綠色環境黨提出,該黨的主張是提高環境汙染稅,包括搭乘飛機、開車和塑膠產品使用等。綠黨聯合領導人之一兼財務市場和房屋部長的佩爾‧博倫德(Per Bolund)指出,「我們認為開徵塑膠稅,會使人們在購買塑膠袋前再次思考是否有其他打包貨物的方式」。
瑞典萬萬稅難道不怕引起民怨嗎?政府拋出「綠色移轉稅」(Green tax shift)的方案,也就是這30億克朗的國庫額外收入將用來降低所得稅。實際上如何運作,目前尚在討論。
瑞典塑膠回收再製率高 徵稅挨批政治作秀
瑞典超市中隨處可見自動回收機,民眾在購買寶特瓶或鋁罐時會先支付1至2克朗的押金,使用後將空瓶投入機器回收,便可取回押金。歸功於自動回收機這項成功的政策,瑞典的塑膠容器回收率高達90%。
此外,城市內也可見以瑞典文與英文雙語標示的回收站;一般居民社區內,也常置垃圾回收站。
不同於我們想像垃圾總是髒亂、臭氣沖天的樣子,瑞典的垃圾回收站分門別類,管理良好,完全不令人感到畏懼。居民隨手做環保,落實生活之中,且回收之細膩,讓人驚嘆。舉例來說,丟垃圾時,必須將牛奶罐上的塑膠瓶蓋與牛奶紙罐分開,丟置於不同的分類箱中。居民必須懂得分辨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並將之分開。
也因為這麼高的塑膠回收率和再製率,批評者認為宣布開徵塑膠稅等政策其實政治作秀成分高。
「反禁塑」有異見 回收和教育才是重點
北歐生物塑膠協會(Nordicbioplastic association)指出,塑膠產品比起其他資源來說更有效率,使用其他資源會增加60%的碳排放量。解決方案是回收和教育而不是完全禁止垃圾的產出,改用其他材料會增加浪費和能源消耗。
《瑞典日報》記者烏薇兒(Rebecca Weidmo Uvell)指出,歐盟減少塑膠用品的政策只能減少全球約2%的塑膠用量,這樣的政策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瑞典的塑膠用品幾乎完全再製成其他產品,或用來做為公寓發熱暖氣用,為何要在瑞典禁止塑膠產品?95%的海洋塑膠垃圾來自世界最大的十條大河,其中八條在亞洲、兩條在非洲。
瑞典民主黨發言人金努能(Martin Kinnunen)認為,禁止塑膠垃圾產出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塑膠垃圾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亞洲和非洲,而不是瑞典。
除了完全禁止塑膠產品之外,也許還需要加強一般公民對垃圾的認識和分類教育。不過,無論政客們如何對政策做出正反辯論,環境政策人人有責,在這個世界地球村,人人都應該盡一份心力,為下一代的未來而努力。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