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瘋運動的背後 重視團隊精神建立自信
美國人相信,運動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品格、建立自信、累積成就感,讓孩童預習真實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團隊合作,讓孩子脫去害羞的外衣,成為團隊中的一員,而不是孤單的個人。
文/林宏翰 (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職業籃球聯盟(NBA)在台灣擁有廣大觀眾群,電視頻道固定轉播,網路上討論熱度也隨著戰局升溫,人人看球成精,都能說出一番球經。加上美式足球、冰球,美國四大職業運動賽季涵蓋一整年,總收入接近新台幣1兆元,職業球星與影視名人的地位相當,可見運動產業發展的高度成熟。
商機龐大的運動產業背後,包括了場館經營、媒體轉播、廣告行銷、跨產業合作、周邊商品、醫療防護等更廣泛的運動產業鏈的興盛。而作為比賽的核心人物,每年投入運動員的學生、業餘運動員更是數以上萬計。高收入、高名氣、高社會地位的運動明星身分,也為一代又一代的美國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值得效法的英雄形象。
崇尚運動的校園文化 體育健將也是學霸
事實上,除了光鮮亮麗的職業賽場,從校園體育文化,一直到普羅大眾的業餘運動風氣,才是那金字塔頂端的明星運動員之外,讓美國成為一個全民運動國度的根基。
美國學校教育重視課外活動,中學下午3時下課後,多數是從事體育活動參加校隊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各校隊都有代表的吉祥物,無論什麼層級的校際對抗,總是社區與學校內的大事,透過比賽凝聚向心力,也是讓下一代學習面對挫折、鍛鍊抗壓性的最佳舞台。
在職業運動領域裡,經常可看到名校出身的高學歷明星球員,台裔球星林書豪在NBA闖出一片天就是最佳例證。在美國,「會念書」跟「會運動」的不只不衝突,而且還相輔相成。
相較於亞洲國家以考試為重的教育體系,在美國,能在一項運動中表現傑出,代表這個學生具有一定的優秀品格。美國人相信,運動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品格、建立自信、累積成就感,讓孩童預習真實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團隊合作,讓孩子脫去害羞的外衣,成為團隊中的一員,而不是孤單的個人。
每天透過電視轉播、媒體報導,除了最高端的職業比賽發生一場又一場的經典戰役,美國人更是高度關注學生運動,每年3月的NCAA大學籃球熱潮可見一斑。去年,芝加哥羅耀拉大學扮演黑馬,爆冷晉級NCAA四強,98歲的隨隊修女與20多歲學生球員並肩禱告的畫面紅遍全美,可見運動比賽不分地域、年齡與階層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
今年初,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體操女將凱特琳.大橋(Katelyn Ohashi)一段滿分影片在網路上爆紅,點閱超過4,000萬次。大橋過去四度入選美國青少年體操國家隊,卻因背部及肩膀受傷,未走上職業選手之路,轉而念大學,但在校隊層級的比賽仍獲得全國關注。媒體大篇幅報導,她在體操路上的挫敗與領悟,反思體操選手在身體上所承受的壓力與目光。大橋後來把這樣的關注轉化成公益,參與對抗飲食失調的非營利組織。
MLB選秀台將第一人:在美打球氣氛一級棒
今年6月的美國職棒大聯盟選秀,21歲的林家正成為第一名透過選秀展開職業生涯的台灣球員。林家正從高中就留美打球,領獎學金加入一級棒球名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在他身上可以一窺美國大學運動員的生活。早上上課,中午重訓,下午練球,晚上寫功課,這是林家正的日常,除了運動表現,課業上也要符合標準。
走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太陽魔鬼隊」的主場,外野計分板旁邊,掛著傑出校友背號,包括邦茲(Barry Bonds)、佩卓亞(Dustin Pedroia)等大聯盟名將。球場各項設備幾乎都優於台灣的職棒場地,包括新落成的室內打擊場。
林家正受訪時提到,雖然高中畢業就已經選秀上榜,但選擇繼續升學是因為這裡的大學校隊有著「半職業」規格、媲美小聯盟的訓練場地,球隊供餐也供應球具。此外,從媒體團隊、行銷活動、周邊商品等凝聚了地方居民與校友,打球氣氛一級棒。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場大學等級的棒球賽,擁有完整的記錄團隊,場邊裝著台灣職棒近兩年才引進的Trackman動態追蹤系統,把每位球員的每場表現透過科學化數據分析,做為對戰參考,同時也是媒體作文章的最佳材料。此外,每場比賽也有電視轉播,並且有社群媒體團隊第一時間把精華片段放上網路,凝聚話題。
一場大學比賽裡,除了場上的運動員是未來職業球隊的人才庫,場邊的轉播人員、記錄分析、運動防護、行銷管理人員也都是更廣泛的運動產業的一環。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