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珍珠港 日軍致勝的關鍵武器
這場震撼美國的奇襲,得歸功於在最高機密的基地所研發出的先進轟炸技術,以及透過龐大的電信工程所設下的詐欺圈套。但這場攻擊刺激了強大的美國採取行動,讓美國燃燒著復仇之火,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文/陳姿伶 (本刊編輯)
那是一個星期日清晨,一個寧靜的小島上,美國軍艦下錨停泊在港邊,整座港就像還沉睡在甜甜的夢鄉裡。突然間,空襲警報大響,水兵從上下鋪陡然驚醒,倉皇地趕到甲板上操控防空砲。
在那之前,沒有人想像得到夏威夷的珍珠港會被襲擊。那些剛移防到珍珠港不久的美國年輕水兵衝到甲板上,只見日軍高空轟炸機、俯衝轟炸機不斷攻擊,而俯瞰海面,發現魚雷尾波正朝向自己所在、幾乎毫無防備的船艦而來。
這是發生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總計造成三艘美軍戰艦被擊沉,五艘嚴重損毀,其他船艦也多有傾覆、損傷;美軍390架軍機中,188架被摧毀,159架嚴重損傷,更奪去超過2,400名美軍、醫護及平民的性命,這天成為美國的國恥日。
對日軍來說,這場震撼美國的奇襲,得歸功於在最高機密的基地所研發出的先進轟炸技術,以及透過龐大的電信工程所設下的詐欺圈套。
1941年夏天,日本南方的鹿兒島成為日軍飛行員機密演練的場地,機密到連當時接受訓練的組員也不知道他們正為襲擊珍珠港做準備。鹿兒島之所以雀屏中選,是因為其港灣與珍珠港地形的相似性─海中一條狹長的水道通往受到屏蔽的港灣,海灣邊布滿建築物,中間矗立著一座小島。
日軍襲擊珍珠港計畫中所遭遇的最大難題,是當時計畫用來攻擊美國艦隊的魚雷,從飛機落下後,至少會潛入60英尺的海底才調整到較淺的位置,但珍珠港的水域太淺,僅略深於40英尺,魚雷將直接插入海床而失去作用。
為了避免魚雷直接葬身海底,負責投射魚雷的轟炸機組員必須擁有高難度的低空飛行技巧,這就是他們在鹿兒島灣反覆做的練習。當轟炸機在鹿兒島上空呼嘯而過,飛行員將高度控制在僅約100英尺高(約30公尺),一旦進入練習的海域,他們又再降底高度,當越過防波堤後,他們必須在極低的高度和極緩的速度投下魚雷,以期魚雷能被控制在較淺的水域前進,這對飛行員來說不但極具挑戰且十分冒險。
當時執行這個高難度動作的機種是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它是1941年全世界最先進的艦載攻擊轟炸機,不但速度極快,快過許多美國飛機,且能長程飛行,而它的翼展長達51英尺,也暗示它很高的酬載量及優異的空氣動力性能。
儘管飛行員不斷地勤練低空飛行技巧,然而,不管練習多少次,終究無法讓魚雷潛入的深度低於40英尺,直到日本海軍工程師對魚雷做出成功的改良。
日本南部的大村灣有座被稱為「片島(katashima)」的魚雷測試設施,那是當時日本海軍的祕密場域。它包含了一座可俯瞰海灣、用來觀測魚雷表現的雙層建築,以及不遠處的魚雷發射台等軍事工程。
在數個月不斷測試、研發下,1941年10月底,新款的九一式魚雷終於誕生,這款魚雷透過木製尾翼增添穩定性防止偏移,內部也有一套防傾裝置,使其保持直向且能避免沉得太深。這項技術的發明可說是攸關珍珠港事件的成敗。
1941年11月14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宣布航空母艦艦隊將啟航,往4,000英里外的夏威夷行進,包括六艘乘載著超過400架飛機的航空母艦,以及支援的戰艦、巡洋艦、驅逐艦及潛水艇等,並嚴格維持無線電靜止。
要達到奇襲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機密行動,讓敵人措手不及,因此,欺敵戰術也是此役的關鍵。日本以通信訊號欺騙美國的情報單位,讓他們無從得知日本艦隊的正確位置。因為日軍知道,美國人正在竊聽他們的無線電訊號,因此,日軍透過無線電發送站,使用航空母艦專屬的呼號往外傳送假訊號,目標是讓竊聽者相信,日本艦隊仍在國內水域。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戰機展開行動,不過,當他們迫近珍珠港上空時卻發現,此役最主要的攻擊目標—美國航空母艦根本不在港內,因此轉而將戰力集中在摧毀美軍戰艦與機場上的飛機。其中,亞利桑那號遭到致命一擊,整艘船艦爆炸,船上將近1,200人喪生,而幾個月來的魚雷轟炸訓練也終獲回報,至少26枚魚雷擊中美國船艦。
經過近兩小時的轟炸後日本海軍撤退,山本五十六稍後收到報告,報告指出日本僅損失29架飛機。但山本知道,他們錯過了最重要的目標—美國航空母艦,日本所需要的致命打擊,並未達到效果。
日本海軍震撼了美國,但這場攻擊刺激了強大的美國採取行動,讓美國燃燒著復仇之火,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