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仔巴黎窮追釀禍 黛妃香消玉殞
英國黛安娜王妃逝世20週年專題報導(中央社倫敦27日綜合外電報導)1997年8月31日,英國黛安娜王妃在巴黎遭狗仔追逐出車禍香消玉殞,享年36歲。她辭世到下葬這一週期間,英國陷入愁雲慘霧,舉國哀痛程度前所未見,甚至動搖食古不化的英國王室。
車禍發生前,和王儲查爾斯(Prince Charles)離婚才滿一年的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正與交往不久的億萬富豪男友法耶德(Egyptian Dodi Al-Fayed)在地中海度假,但他們天天都被狗仔跟拍,整個夏天不得安寧。
8月30日下午,黛妃和法耶德抵達巴黎,在麗池酒店(Hotel Ritz)用餐,午夜過後不久,搭乘賓士轎車(Mercedes)離開。
狗仔依舊陰魂不散,賓士車被騎機車尾隨的狗仔追得急了,一路狂飆,高速急駛到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對街的阿爾馬橋(Alma Bridge)附近地下道時,因車速過快失控,撞上燈柱。
賓士車體嚴重扭曲,法耶德和司機當場死亡,保鏢身受重傷,奄奄一息的黛妃被從車裡拉出來,送往Pitie-Salpetriere大學醫院,但搶救2小時後,凌晨4時,仍因胸腔重傷回天乏術。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和夫婿菲立普親王(Prince Philip)、查爾斯及兩個小王子,當時正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Balmoral)度假。法國駐英國大使第一時間致電女王助理,通報黛妃死訊。
英國人一早醒來聽聞噩耗,當天的倫敦天氣不好,但在灰濛濛的天色之下,仍有好幾百名倫敦人噙著眼淚,到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和黛妃住處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前獻花致哀。當時還很年輕的工黨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也流下眼淚,向「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致敬。
人們開始追究事故原因,媒體成了第一個箭靶。黛安娜的弟弟史賓塞(Charles Spencer)怒斥媒體雙手沾滿鮮血,英國小報尷尬至極,連忙歌功頌德,把黛妃捧上了天。「生為女爵。成為王妃。死為聖女。」(Born a Lady. Became our Princess. Died a Saint),當時的「每日鏡報」(Daily Mirror)是這麼寫的。
民眾爭相悼念黛妃,湧入暫時停放遺體的聖詹姆士宮(Saint James's Palace),但因人潮太多,要在弔唁冊簽名足足要排11小時的隊。
法新社當時的報導說:「放眼望去盡是花束,相當驚人。這是名副其實的花海,綿延幾乎有100公尺。」
喪禮的籌備相當複雜。和查爾斯離婚後,黛妃仍保有王妃稱號,但失去「殿下」(Her Royal Highness)頭銜,不具國葬資格,但英國人實在太愛戴她了,紛紛要求辦一場配得上這位「民心之后」的喪禮。
但黛妃死後多日,窩居巴爾莫勒爾的英國王室始終保持沉默。民眾怒不可遏,怒氣已達頂點。他們不滿白金漢宮沒有降半旗,報章也出現呼籲女王對子民講話的聲浪。
「太陽報」(The Sun)就問道:「我們的女王在哪?我們的國旗在哪?」報導還說,沒降半旗,是「公然羞辱對黛安娜的懷念」。為了平息民怨,女王終於決定在9月5日對這位不得她疼愛的前媳婦致敬,之後還公開向對黛妃棺木鞠躬。
但女王的動作挽救不了太多民心,民調顯示,當時有近1/4的英國人呼籲廢除王室,連「衛報」(Guardian)都警告:「如果他們(王室)沒能謹記她的教訓,他們週六埋葬的將不只是黛安娜,還有他們的未來。」
隔天,全球25億人透過電視觀看黛妃葬禮的現場直播,葬禮舉行地點倫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現場有2000人參加悼念儀式,其中包括當時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布萊爾、義大利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前保守黨首相佘契爾(Margaret Thatcher)及美國男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等。
英國著名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將個人名曲「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歌詞改寫,向黛妃致上無比敬意,全世界為之動容。
當天下午,黛妃在老家歐索普(Althorp)的小島下葬,從此長眠。1060827
- 2017/08/27 09:17
- 2017/08/27 09:17
- 2017/08/27 09:16
- 狗仔巴黎窮追釀禍 黛妃香消玉殞2017/08/27 09: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